张文明在看自己的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今年81岁的张文明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虽然已是高龄,但在市内一些活动中仍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老人说,摄影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是他的事业。“我会一直拍下去,用镜头为城市留下记忆。”张文明说。
“这张照片是我1986年12月拍摄的,地点是公安街与马路街交叉口。当时漯河下大雪,我立即带上相机去拍雪景。”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郾城区辽河路中段一小区的张文明家中。张文明拿出他的摄影作品集,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来:“你再看这张照片。现在这个路段高楼大厦林立,轿车满街跑,但那时候小汽车非常少见,出现一辆大家就很稀奇地围观,我随手拍了一张这样的场景。如今再看这些老照片,可以深刻感受到漯河变化真大。”
张文明告诉记者,6岁时他随家人从老家鹿邑来到漯河生活,当时就住在煤市街(现公安街)。1966年,他到郑州铁路局桥隧大修队工作。除了日常工作,他还负责宣传,后来调到铁路系统的宣传部门工作。那时使用相机的人还不多,张文明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肯学肯钻研,对照着说明书,拿着相机一遍遍操作。“那时候我经常背上相机走街串巷,记录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张文明告诉记者。
张文明后来到漯河市铁路中学任语文教师。在教师岗位上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业余爱好。他用镜头拍摄漯河的老建筑,记录百姓的生活点滴。张文明说:“我在退休后写这么多文章,不为挣钱,更不为出名,只是想为自己的生活找些乐趣。写身边的人、拍身边的事,记录下身边的点点滴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50年来,他拍摄的摄影胶片、数码照片达10万余张,内容涉及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在《人民摄影》《人民铁道》《河南日报》《大河报》《漯河日报》等发表文字作品200多篇,新闻、艺术照片400余张,为我市多家单位提供图片资料100余张。
“人家退休后都在家享清福。我是白天出去拍照片,晚上在家写稿子,有时候半夜醒来,突然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或者有灵感了,就赶紧穿上衣服、打开电脑开始写作,不知不觉就写到天亮。”张文明说,“漯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美好变化。我作为一名市民,要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希望给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党和祖国是多么伟大,让他们更加珍惜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