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桥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见习记者 刘净旖
11月10日,记者来到一个有着古老传说和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源汇区问十乡问十村,探寻一座年代久远的古桥。
沿着村庄主路向西走不到一公里,双龙桥便进入记者视线。这是一座三孔石桥,因两端各有一个龙首而得名。桥体远看朴实无华,布满岁月侵蚀的痕迹。仔细观察,拱券上的龙纹雕刻精美,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村民董梅莲告诉记者,龙头不单是桥梁上的装饰物,还能在洪水来临时起预警作用。
村民告诉记者,双龙桥以西有个古泉,叫马刨泉。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汉末年,政局动荡,王莽以外戚身份取代刘汉,建立新朝。新朝末期,天下大乱,刘汉宗亲刘秀举兵,与王莽政权展开斗争。相传刘秀被王莽的军队追击,行至双龙桥时人困马乏,他的战马用前蹄刨地,竟有泉水涌出。喝完泉水,刘秀立刻骑马西去,躲过一劫。此后泉水不断流出,马刨泉因此得名。
村民李庆周今年73岁,他告诉记者,马刨泉的泉水甘甜,他小时候,村民都饮用泉中之水。而且,即使数九寒天,马刨泉附近的河水也不会结冰,还冒热气。
后来,马刨泉被破坏,掩埋于河床之下。
进入问十村时,村口牌楼上的一副楹联让记者印象深刻:“子路问津地千年古镇,冠英办学堂英才辈出。”
问十村的来历要从子路问津的故事说起。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路过此地时遇到河流拦住去路,找不到渡口在哪里。就在这时,孔子看到两位在田间耕种的隐士,便让子路去向两位隐士询问渡口的位置。一位隐士得知车上坐的是孔子,对子路说:“他不是圣人吗?自然知道渡口的位置。”另一位隐士说:“天下不好的事像洪水一样滔滔不绝,你们怎么去改变?不如像我们一样躲避乱世吧。”子路向孔子复述了两位隐士的话。孔子听了怅然若失,说:“要是天下太平有道,我为什么还要和你们一起四处奔波呢?”
有学者考证认为,子路问津的故事与问十村村名有深厚渊源。记者采访一些村民,他们大都知道村名来历与孔子有关,且引以为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楹联下句中的“冠英办学堂”,指的是从该村走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梁冠英曾在此兴办学校,回报家乡父老。梁冠英出生于1895年,青年时投冯玉祥部入伍。梁冠英受先进思想的影响,曾资助左翼作家传播先进文化;水灾时,曾亲自带病筑堤挖河。新中国成立后,梁冠英任苏州市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于苏州。
1935年,梁冠英在问十村创办冠英小学,并以此掩护地下党员的活动。冠英小学就是现在问十小学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