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

古人如何保暖


《雪渔图》佚 名 作

天气越来越冷,穿什么衣物御寒成了头等大事。不妨看一看古人是如何保暖的。

最薄冬衣 纸裘

在棉花普及之前,大多数人穿的是纸裘。纸裘是用楮、藤纸等纸张制作而成的衣物,自魏晋出现,至唐宋时期开始大规模在民间流行。据史料记载,当时贫苦百姓遭受战争,流离失所,由于没有布衣,便就地取材,制作纸衣御寒。纸原料成本低,容易获取,故能大范围普及。

时及宋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僧侣,文人也加入了穿纸衣的行列。

宋代之后,纸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洁白轻软的纸衣曾在无数寒夜为窘迫的人们抵挡过风霜雨露。

雨天绝配 蓑衣

在没有暖气的年代,北风席卷大地,冰冻万里,如若再遭遇雨雪侵袭,出行举步维艰。然而,只需要一件蓑衣便能实现柳宗元所说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蓑衣的影子。《诗·小雅·无羊》中写道“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你的牧人来了,戴着蓑衣和斗笠)。它最早由蓑草编织而成,这类植物表面光滑,有较好的防水性。后来蓑草被棕麻代替,在防水的同时,能够挡风遮雨,保暖功效更为显著。

古代蓑衣一般分上衣与下摆两个部分:上衣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圆领口,对开襟,两翼略向上翘;下摆较为蓬松,上窄下宽,整体形状犹如蝴蝶。江上独钓的老翁,因穿着这件保暖的蓑衣,而抵御了呼啸而过的狂风,自如地垂钓。

在宋代油纸伞出现以前,人们冬季雨天出行最依赖的便是蓑衣。

贵族格调 斗篷

在清朝,斗篷是富贵人家的御寒首选。其实早在晋朝,就有了斗篷的雏形——鹤氅。它是由鹤羽制成的较为宽松的对襟外衣,腰处有一根束带。明朝,斗篷又称“月衣”,《长物志》中将其描述为“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

到了清代,斗篷大规模流行起来。它穿戴后的廓形像一个倒扣古钟,所以又称其为“一口钟,一裹圆”。无论男女老少,在冬天出门皆喜披着斗篷。这些斗篷的形制各异,有的镶金绣花,有的内衬皮毛,颜色不胜枚举。

如《红楼幻梦》中提及的,“翠兰泥斗篷”“着绿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清人邹韬《海上尘天影》中着墨描写的“鹅黄绉纱粉红边小狐皮斗篷”“秋香色地、桂杏连玄湖当大斗篷”,以及《花月痕》中的“采秋披件大红哆罗呢的斗篷”。斗篷的材质从羽纱、哆罗到动物皮草,无奇不有。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披上斗篷,搭配上一顶风帽,打一把青绸油伞,缓步走在白雪覆盖的小道上,便是冬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每日商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