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所绘的白菜和萝卜。
唐珂主编《农桑之光》中描绘的古人培育反季节花卉、果蔬的花洞。
在北方,囤上一堆堆的白菜、一捆捆的大葱,是冬天到来的开场白。在如今物资充足的时代,囤菜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情怀,而放到古代,囤菜则是必需的生存技能。
先民喜食腌菜和干菜
古时候,人们过的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生活,经过贮藏的蔬菜称为“蓄茹”“蓄菜”“藏菜”,质佳味美的冬贮蔬菜称为“旨蓄”。
应对冬季蔬菜不足,古人首先想到的是腌菜。腌菜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菹”,东汉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记载:“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这种食物保鲜方法,类似于现在的酸菜与泡菜。
在周朝时就有专门制作腌制品的人——醢人,在他们手中,任何蔬菜都可以腌制。《周礼》记载,当时的腌菜以韭、菁、茆、葵、芹、菭、笋7种蔬菜为主,称为“七菹”。
到秦汉时,腌菜的品种更加丰富,腌制的手法也更为成熟。《四民月令·九月》记载:“九月藏茈姜、蘘荷,作葵菹、干葵。”从农历九月份开始收藏鲜嫩姜、蘘荷,腌渍葵菜,晒干葵菜。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冬季食用的另一个菜蔬品种——干菜。干菜与腌菜的制作方法正好相反,要将蔬菜的水分晒干,现在常见的梅干菜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腌菜味道再好,终究是失了新鲜,聪明的古人想出了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办法。《汉书》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所谓太官园,是皇家蔬菜特供基地,可见当时皇室已经掌握了“温室大棚”技术。只不过,反季节蔬菜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享用。
虽然“反季节食物对身体有害”的理论延续了千年,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尝鲜的心。《世说新语》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西晋石崇王恺斗富,两人难分上下。最后,石崇使出终极大招——招待宾客在冬天吃“韭萍齑(jī)”(类似韭菜末)。王恺听说后分外眼红,但他实在想不明白冬天怎么可能会有韭菜。王恺买通石崇府里的下人,这才得知所谓的韭萍齑,其实是“捣韭根杂以麦苗”而制成的。
窖藏白菜萝卜早就流行
唐宋时期,随着贮藏方式的增多,蔬菜贮藏的规模不断扩大。唐朝时,长安的蔬菜贮藏基地设在宫廷禁苑附近,由品级为从五品的宫苑总监负责管理。武则天执政初期,由于供应宫廷的冬贮蔬菜过剩,朝廷官员中还出现了可否向百姓出售的争论。
北宋时期,由于开封气候寒冷,冬季蔬菜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因此,每年立冬前,“上至宫禁,下既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在所有的蔬菜贮藏方式中,最普遍的是地窖储藏,这种贮藏方式易操作、容量大,是我国古代最传统的粮食、蔬菜贮藏方式。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5000年,窖藏技术在我国就已出现,当时只是用于贮藏粮食,而窖藏蔬菜开始不迟于春秋战国时期。
利用窖藏方式贮藏各种蔬菜,可见于历代典籍,例如南北朝时窖藏生姜,唐朝时窖藏萝卜、蔓菁(芜菁)、韭菜和紫苏,元朝时窖藏菠菜、明朝时窖藏芋头和大白菜。
起源于中华大地的白菜,是中华民族蔬食中的“元老级”蔬菜。白菜具有如同松树般的耐寒特性,“白菘类羔豚,罗土出熊踽”,苏东坡的这句诗是说,白菜味美不亚于羔羊、熊掌。元朝欧阳玄《渔家傲》“十月都城家旨蓄,霜菘(指白菜)雪韭冰芦菔(萝卜)”,表明元朝时北京家家都要在冬季贮藏白菜和萝卜了。
据说,清朝皇帝乾隆也曾对白菜赋诗赞咏:“采摘逢秋末,充盘本窖藏。根曾滋雨露,叶久任冰霜。举箸甘盈齿,加餐液润肠。”后世有传言说白菜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一道小菜,倒也很有可能。
为什么风行北方的窖藏蔬菜在南方却很少见到呢?其实,古人早就说出了个中原因。元朝王祯的《农书》率先作出了“北地土厚,皆宜作此(窖藏)。江淮高峻土厚处,或宜仿之(或可推广)”的初步结论。明朝学者谢肇进一步指出:“燕都(北京)虽有之,不及秦(陕西)晋(山西)之多……其地燥,故不腐;其土坚,故不崩。自齐(山东)以南,不能为也。”
明末,曾任崇祯皇帝首辅的徐光启,以亲身体会对南方和北方的窖藏情况作了客观的比较,他指出:“欲避冰冻,莫如窖藏。吾乡(江南地区)窖藏,又忌水湿。若北方地高,掘土丈余,未受水湿,但入地窖,即免冰冻。……故今京师(北京)窖藏菜果,三冬之月,不异春夏。”
冬瓜里面放茄子能保鲜
贮存蔬菜的方法,除了窖藏,古人使用较多的还有埋藏(又称沟藏或坑藏)。我国早期可考的蔬菜埋藏事例见于西汉时期的《胜之书》,它在“种瓠法”中介绍了当时埋藏瓠瓜的方法:在地下挖一个一丈深的坑,垫上秫秸,四周和底部都垫到一尺厚,而后把收获的瓠瓜放进坑里,让瓜蒂朝上,放一层瓜,盖一层土。
对于根菜类蔬菜,元朝司农司在《农桑辑要》中记载了插一把“透气草”,在深窖中埋藏水萝卜的方法。这种埋藏萝卜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代。清朝的《营田辑要校释》一书则记述了选择阴湿地段埋藏莲藕的方法。
在食物贮存方面,美食家苏轼研究颇深,他在《格物粗谈》中谈到了“冬瓜内置茄子,至春不坏”,类似的还有“研芥菜子入豆腐不生虫”。混放法利用两种食材相生相克的方法来保持食材的味道,比如将性热的橘子和性冷的绿豆混放,使两者发散的气体互相中和,从而达到长久贮存的目的。
苏轼在《格物粗谈》中还记载了一种用毛竹贮藏樱桃的办法:在毛竹上面打洞,将樱桃放进去,而后将洞口封好,等到夏天再拿出来食用。这是利用密封的方法来贮藏食物。
与密封法相似的是涂蜡。给水果打蜡可不是现代才有的技术,《事林广记》记载,“葡萄以蜡纸裹,顿罐中,再溶蜡封之,至冬不枯”。隋文帝特别爱吃黄柑,蜀人采摘黄柑后,涂蜡之后再进献宫中,以这种方法贮藏的柑橘“日久犹鲜”。
灰藏法是用灰来贮藏食物。灰是含碱物质,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用灰贮藏食物可以避免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减少微生物滋生。切下的冬瓜一时吃不完,撒上石灰粉,就能在一定时间内不变质;应季摘下的茄子,用炉灰贮藏,可以放到次年四五月份而不变质。古人还发现将栗子和茶叶埋在干燥的沙土里可以延长保质期,这大概是利用了石灰粉的碱性和沙土控温的特性来保存食物。
古代的食物保存不但方法多样,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据记载,宋朝人贮藏茄子时,要选择不曾放过水和杂物的新瓮,与包裹茄子的茭叶一同放在太阳下晾晒,目的就是为了杀菌除湿,避免微生物滋生,影响茄子的保鲜。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