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2月6日 星期

栗门张:古风犹存的美丽村庄


栗门张村风景如画。

张相臣向记者介绍《张氏始祖碑志》记载的内容。

■文/图 本报记者 左小正 李宜书

近日,召陵区万金镇栗门张村名列我市2021年“景区化美丽乡村”公示名单。栗门张村是一个怎样的美丽乡村?11月24日,记者慕名前往采访。

栗门张村位于召陵区万金镇东南隅,南与上蔡县接壤、东与商水县毗邻,是一个古朴但不乏现代气息的村庄。在村中漫步,洁净的道路两旁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精致的墙绘随处可见。

栗门张村原支书张长发、村小学原校长张相臣陪同记者采访。聊起村里的情况,两位老人介绍,全村共894户,几乎没有外姓,从村东到村西,该怎样称谓,辈分丝毫不乱。村内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一本同善良,宗祖德克昌。和顺敬承道,礼仪振家邦。”小小村落,古风犹存。

穿过一条条小巷,记者来到张家祠堂。祠堂前小河静静流淌,影壁立于门前。祠堂是一个封闭的小院。为了保护祠堂,有专人掌管钥匙,并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听说记者来采访,保管钥匙的村民欣然打开铁门。

“忠孝传家德为本,仁义处世信当先。”进入院中,松柏翠绿,大殿红色柱子上的两行大字映入记者眼帘。张长发告诉记者,村里人称祠堂为大殿,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逢初一、十五、清明节等日子,很多本地甚至西华等地的张姓人都会来祭奠祖先。

祠堂内,正中是一块“张氏始祖暨始祖妣之神位”的石碑,上书“源远流长”;左侧是一通2004年新立的“张氏始祖碑志”石碑,上书“万古长青”。据介绍,现在的祠堂是20世纪80年代重修的,但祠堂有些东西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比如上书“张氏先祠”字样的大门牌匾,就是个老物件。

“张氏始祖碑志”记载了栗门张村张姓的来历:“鼻祖一妹一弟生于山西洪洞,明初迁居河南西华。始祖姑许于李门寓金盆村。我鼻祖在城西南隅,亦距城百一十里,村号栗门张。”

那村子为什么叫栗门张?出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作家潦寒在《高高的栗木门楼》一文中讲到了栗门张村村名的由来。

潦寒在文中介绍,张氏始祖迁徙至此后,张氏一族一代代昌盛起来。不知到了第几代,张氏一门五个儿子同时考中秀才。为了留住这份荣耀,族人便给这五个秀才建起了五人走马门楼。1999年,最后一座门楼被村民扒掉重建时,发现门楼上的木料全都是栗木,因而栗门张村村名的由来与栗木有很大关系。

关于村名还有一个传说。清朝时期,栗门张归属西华县管辖,村民每年交税纳粮都要去西华县城。那年夏天,张木匠赶着牛车进县城交粮时,发现县衙门楼盖得精美别致,就找了几根高粱秆,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寸,仿县衙门楼做了一个模型。回到家后,他按照秸秆模型,在村子里建起了一座门楼。门楼建成后,细心的人用尺子量了一下,与西华县县衙门楼一寸不差。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西华县,甚至惊动了县太爷。县太爷坐着轿子来到栗门张村,看着张木匠建的门楼,赞不绝口,兴之所至,还题了个匾额——栗门张。从此,栗门张这个村名便流传下来。

在栗门张村,最传奇的是出身武术世家、“急公好义”的张宝德“力敲耙棱,双臂拔树”“单臂震老槐”的故事。张长发津津有味地向记者讲起了张宝德的传说。

相传栗门张村一年一度的青苗会很隆重,每逢青苗会村里就会唱两台大戏,吸引周边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戏。村里热闹了,就有一些卖艺的人前来“扎场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凡是来此卖艺的艺人都要向围观的群众报上名号,再说一些谦虚的客套话。有一年的青苗会,有个卖艺的扎起场子后,吹嘘自己的武功好,耍钢鞭时如果有人能将小石头砸到他身上,奖10斤油条。这人的功夫的确了得,钢鞭舞得滴水不漏,有人往里扔铜钱,果真被挡在外边。“别说是钱,就是老天下雨,我抡起钢鞭,也淋不到我身上一滴。”那人越说越夸张。张宝德听后,想教育一下这个人,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便拿起一个篮子扣到了那人头上。那人急了,拿起一把刀追着张宝德砍。张宝德顺手从路边的摊子上拿了几棵甘蔗边抵挡边跑。卖艺的挥舞着手中的刀紧追不放。张宝德并不还手,只用手中的甘蔗来回遮挡。追了一阵,眼看手中的甘蔗越来越短,张宝德扭头对卖艺的人说:“不要再追了,你顺原路回头看看,砍断的甘蔗是不是一样长。如果不一样长的话,你再砍我不迟。”卖艺的听后,停下脚步,拾起砍断的甘蔗一比,确实都一样长。“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卖艺的人心服口服,非要拜张宝德为师。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张宝德武功超群。

“原先村里人大多种地务农。后来,家庭手工业发展起来,村里先后出现了磨面、弹花、纺线等手工业加工厂。这些年,许多人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如今,我们村天蓝水清、干净整洁,被拟评为漯河市‘景区化美丽乡村’。大伙儿正迈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小康路上。”张长发言语中带着骄傲与自豪,“再往前走你会看到初心湖、家风亭、芳泽留园等。”果然,往前走100多米,便看到他所说的初心湖,湖边林木茂盛,还有别致的亭台,不少村民在湖边抛竿垂钓,怡然自得。

“问我先祖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栗门张在何方,在那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代代相传的辈分里,也在那驶向故乡的3路公交车上……”返回的路上,回望渐渐远去的村庄,村民这意味深长的话语在记者耳旁回响。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