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
忘记了什么时候我开始接触绘本,大概是十年前吧。刚听说这个名字的时候,出于新鲜给孩子买了几本,感觉价格不菲。后来机缘巧合,我得到了500本绘本电子书,如获至宝,反复阅读,甚至在学校开设过关于绘本阅读的社团公开课。
绘本是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也就是说,绘本的核心在于绘画,而不是文字。不过,大部分绘本是图文相互诠释,相得益彰。
蔡朝阳在《但得爱书人似我》中写道:“我曾在一群‘无法无天’的孩子们中间做过实验,不管他们吵闹得有多放肆,我就安静地在边上朗读《大卫,不可以》。奇迹发生了,渐渐地,孩子们静下来,围拢到我身边,那个最小的拖着鼻涕的五岁小孩,不容分说爬上我的膝头。他们沉浸在大卫的麻烦之中——从中,他们看见了自己。”
我曾对这段话做过多次验证:在我教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无论教室里多么嘈杂,只要我打开投影,开始展示和朗读绘本,即使最不能管好自己嘴巴的孩子,也会马上神奇地安静下来。他们有时大笑,有时疑惑,有时惊讶……没有人走神,更别提制造麻烦了。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那些画面和文字所吸引,或许他们将自己也变成了书中的主角。
我们读过《大卫,不可以》系列,读过《爷爷一定有办法》,读过《爱心树》,读过《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读过《疯狂星期二》,读过《云朵面包》……更别提经典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和《逃家小兔》了。且不说这些绘本可能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饮食习惯、想象能力,即使只能给他们带来单纯的欢乐,也是值得的。
我也给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读过很多绘本,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对每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很合适,《失落的一角》提醒我们思索何谓真正的圆满,《爷爷变成了幽灵》告诉大家如何接受死亡,《大脚丫跳芭蕾》将缺点变成特点,《铁丝网上的小花》在不动声色中表达了战争的残酷,《花婆婆》则一直在传递美好……
外出讲课时,我不止一次地讲过《搬过来,搬过去》这本绘本。对于孩子,它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故事;对于成年人来说,它可以是一则描写婚姻的寓言:在爱情里,不要轻言放弃,要去寻找最适合的相处方式。
绘本,不仅给予孩子属于自己的宇宙,还能让大人清理一下布满尘垢的心灵。我相信,手捧绘本的人,和根本不知道绘本的人,人生会拥有不同的色彩和质量。这就是绘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