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飞
在沙河北,一条人工渠起自郾城九女冢东庄头店(现庄店),北接土垆河(现颍河)、玛瑙河(现无存)、裴城河(现无存)、尧河四水合流俗称“四岔口”的地方,蜿蜒东去,一路九曲十八弯,中间几度排水入土垆河,干渠抵西华境内再汇入土垆河。这条渠让沿途百姓不再受涝灾之苦。
这条渠名吴公渠,凿渠者是清光绪年间的郾城知县吴文坦。老百姓感念其功德,便把这条渠叫作吴公渠。
然而,在吴公渠得以重新疏通,呈现堤上花木繁茂、渠中碧水荡漾的美景之时,细心的人们发现,渠堤或路口的指示牌上,“蜈蚣渠”字样赫然在目。
笔者对吴公渠并没有系统地研究,对凿渠的吴文坦也知之不多,但吴公渠以讹传讹演变成了“蜈蚣渠”,总觉得对吴公有些不公。
文史专家赵永胜先生遍查资料,向我提供了有关吴文坦开挖吴公渠的资料。集收藏和地域文化研究于一身的学者王耀甫先生亲自驾车伴我沿渠实地调查,让我终于捋出了吴公及吴公渠的前世今生。
吴文坦,字平如,浙江会稽人。他于光绪二十九年任郾城知县。他到任的时候京广铁路刚刚通车,在螺湾河(现漯河)设车站。当时一些不法之徒经常聚于车站一带,欺行霸市、扰乱治安,他的前任则熟视无睹,导致车站一带乱象横生。吴文坦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治理车站一带的治安。在他的治理下,车站一带开始繁荣。
当时,县城北沙埠口一带经常遇到因积水排入土垆河不畅而导致的水灾。虽然在他任知县之前这里也建有水坝以泄洪,但是没几年就失修,王店一带方圆数十里的土地积水难排,每至秋季便颗粒无收。
面对这种情况,吴文坦四处奔走,进行实地调查,遍访当地百姓,积极探寻让积水下泻之策。他经过考查得知,一般秋涝积水大多汇入渚河,而渚河则因无力承受,时常决堤。决堤的水汇入土垆河后,水中有大量泥沙逐渐沉积,水过之处,玛瑙河、裴城河、鄢家河等原有河道皆因淤泥淤积导致河水下泻不畅,大面积良田每逢秋雨就一片汪洋。
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测和精心规划,一个可让老百姓从此不再为积水所害的计划在吴文坦的心底酝酿成熟。于是,他向为害多年的水患发起挑战。
光绪三十二年,吴文坦按照他亲自勘测和规划的排水线路,决定于四水合流的“四岔口”开挖渠道,途经郾城、临颍诸村,蜿蜒向东达坡杨村后,再导入西华境内的土垆河,使西北、西南的积水下泄。在施工过程中,郾城境内的百姓对这一惠民之举自然是给予全力支持,工程进展十分顺利。然而,当渠的下游需要从临县一个村庄导入土垆河时,却遭到这个村庄百姓的聚集阻拦,理由是怕下泻之水给自己的村庄造成伤害。工程不得不暂时停工。
要想顺利完成这项工程,就必须征得包括下游在内的沿途老百姓的支持。于是,吴文坦亲临工地,痛陈积水给上游百姓带来的危害,以得到村内老百姓的支持。同时,他还跑到临县官府进行沟通,请求支持和帮助。在他的努力下,工程终于可以继续施工。吴文坦在该村亲自开挖了被阻之渠的第一锨土。
此渠从光绪三十二年兴役,绵延百里,涉三县数百个村庄,经过两年时间的施工,终于全线贯通。渠成后,漫溢于郾城北部的积水得以顺利下排,原来一到秋季便成汪洋的万亩土地成了良田。沿渠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不会忘记开挖这条渠的吴文坦,就把这条渠叫作吴公渠。
当然,吴公在郾城的任内还做了兴学、劝农、整治治安等事,都零散载入县志。他在郾城留下的这条人工渠,更是让后人念念不忘。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在吴公渠的上游开挖出一条新的干渠——幸福渠,并挖出八条支渠与吴公渠贯通。由此,两条渠灌溉和排涝并行,不但让为害多年的水涝成为永远的历史,还让十五里店(现龙城镇)一带的村民利用渠水灌溉种上了水稻。直到现在,人们提起这里的优质大米还津津乐道。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日宜加大,农业和水利部门对吴公渠及幸福渠进行了治理,对一段时间内已荒芜淤堵的渠道进行开挖和重新疏通。现在的吴公渠、幸福渠已是两岸花木掩映、渠中绿水荡漾。
然而,今天许多人竟误以为吴公渠蜿蜒百里,后来又陆续凿出几条支渠,形似蜈蚣,便想当然把此渠叫“蜈蚣渠”。开凿此渠的吴公怎能被遗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