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2月18日 星期

《回大周记》:一个作家的精神还乡


■李保森

故乡不仅是指一方地理空间和一个社会角落,还见证了个体的悲欢浮沉,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记忆。正是由于后者,故乡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并且具有持续性。在文学创作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周瑄璞的新作《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又一次为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供职于陕西作家协会的周瑄璞并非地道的陕西人——她来自中原一座名叫临颍的小县城、一个叫作大周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出生和成长,9岁时告别故乡,在西安开启了新生活。与故乡的相伴虽然仅有9年,故乡却在她的生命史和情感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分量。在她的《多湾》《日近长安远》等小说作品中,老家临颍的河流、语言、历史、现实等凸显地域特征的标识物多次显现,生动展现了她与故乡的情感联系。在《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中,周瑄璞放弃虚构,以直面的方式为自己的故乡进行文学塑型,把隐没在背景中的大周村置于叙事的前台,让这个位于中原的普通村庄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篇幅、题材和写作手法来看,《回大周记》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一来,由于叙事和表达的需要,散文的容量已经大大扩展,“短小精悍”已不再是人们对散文的刻板印象;二来,在非虚构写作潮流的推动下,回乡记已蔚然成风,并引发不同程度的反响;三来,由于写作者置身乡村时的身份和位置,描写、叙述和抒情等成为这类写作的常见手法。但若从写作者和写作对象的角度而言,《回大周记》的独特性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在这部作品里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小说家的精神原乡和文学故乡,也是一个彰显中原地区文化风俗和普通民众生活状况的乡村样本、一个镶嵌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

周瑄璞以“记”的形式书写“回大周”的经历,不仅表现出一副自由、随性的写作笔墨,也流露着寻找、回望和难以割舍的写作姿态。前者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无框架、无主题、无问题、无逻辑、碎片化,后者则在作者的一次次喟叹中宣泄着一种普遍的情感困惑,“家乡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既想回去又想离开?”

作为一个曾经的在场者和后来的离席者,周瑄璞对大周村的讲述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记忆和现实。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够留存多少记忆呢?在飞速变革的当代中国,儿时的记忆又能有多稳固呢?一个外来者又能观察并呈现出怎样的现实呢?

和故乡的重逢,是以对儿时场景、旧日故事的回想为情感线索的。因此,老旧院子的破落、乘火车的情景、受伤害的往事等回忆不仅将写作的视野拉到从前,也为这部作品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或许可以说,乡愁之魅正在于往日无法重现,却可以进行自我重构。当作者将温馨的或者不快的往事一一道来,温馨更加温馨,不快却褪了颜色,成为展现人性复杂的素材。当周瑄璞以新的视角再次打量小时候受到的伤害时,撕开了乡村的温情面纱,但这已然是成年人的目光和心态。她试图勘探的不是真相,而是人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深情地讲述了奶奶的故事,既表现了自己与奶奶之间的深厚感情,又将奶奶与文学人物“季瓷”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说明。这其实可以视作长篇小说《多湾》的创作谈,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有效的文本周边信息。在这里,无论是川流不息的颍河还是呼啸而去的列车,都在流动与静止、出走与返回、永恒与短暂的交叉中诉说着“我”对故乡的不舍。

和故乡的重逢,是以与故乡人物的再次相遇为讲述线索的。在周瑄璞的回大周村的经历中,故人不仅激活了她的儿时记忆,成为她在村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连接者,也充当了她走近和认识大周村的引导者、伴随者。在这条线索中,若干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一一呈现,如为生计和孩子婚姻而整日奔波的大妮,饱经苦难的表叔,身体不便但头脑灵活、热心的大国,同样身体不便却自立自强的周涛,延续耕读传统的王永杰,以及小洁、秀茹姐、雨叔、秀珍嫂子、海丽等。这些有着不同经历、性格的乡间人物各自承受着自家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的悲欢浮沉,却共同书写了乡村的命运。通过他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故事,也是体现出共性的这一时期的乡村状况。养老、婚姻、教育、伦理道德等已经被反复提及的乡村问题因着这些人物的出场而再一次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感叹。

沿着周瑄璞的笔端,我们还可以领略到方言、唱戏、集市、庙会等乡村习俗,以及埋伏在乡村日常中的风言风语和相互计较的心理。在这些乡村细节中恰恰显示着村庄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在这部作品中,最具典型的事件莫过于叔叔的盖房大计。从起意盖房到改主意买房,叔叔的计划几经挫折,终未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一生颇不得志的叔叔的性格和遭遇再一次显现出乡村的复杂性。

这部作品的最后一章是以人物的死亡来作结尾的。这其实是一种有意安排,是对这些曾经在大周村生活过的人的一种纪念,是对熟悉的乡亲的告别与告慰。一个村庄的绵延就是如此,生与死交替、欢乐与痛苦交织。热闹之后,大周村又像土地一样寂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继续原有的奔波,继续面对新的问题,继续迎接新的希望。

一个人对故乡的态度其实是复杂的,但底色却是纯粹的。周瑄璞的这部新作为乡村文学版图贡献了又一个新的地标。通过大周村的故事,我们认识了一群人,领略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又一次认识了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乡村。这是一位小说家的精神还乡,也是我们的情感望乡。

本文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