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良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自然也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从来不缺少关怀与呵护,也不缺乏鼓励与表扬,唯一缺乏的,就是有关失败的体验。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这位“成功之母”,却往往被家长以爱的名义驱逐。身边大部分家长,只要孩子一遇到难题,就会想方设法地提供帮助。殊不知,正是家长这种看似“无私”的爱,让孩子变得愈加脆弱。
想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家长就要懂得放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可以独自处理一些事情了,但他们遇到困难时,总喜欢找父母帮忙,觉得这样做最省时、省心。这时,父母要狠下心说“不”,让孩子自己尝试,避免他们产生依赖心理。
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但如果提出的时间或场合不对,也不能答应。家长可以趁这个机会告诉孩子,向别人提出请求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求,还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随便答应孩子的请求,就是让他们认识到“遭遇拒绝”是生活的常态,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打着‘爱’的旗号,剥夺孩子实践的机会”。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做家务就急忙阻止,怕他们受伤,也怕耽误学习的时间。有的家长总是将“你不会做,别动,我来”作为口头禅,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自然也就乐享其成,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关爱”。从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此一来,他们可能会变得灰心、一蹶不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还有些家长“包办”了教师布置的所有手工作业,孩子只需要在作品完成后拍照就行,美其名曰“节约时间”。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缺少实践锻炼的孩子,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也很弱。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在一旁稍加提点,并适时鼓励孩子:“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勇敢地展现自己的创意吧!”
家长要在生活中告诉孩子,成长的路上,从来都是“风景与险峰并存”,要让孩子学着承担责任。男孩孙云涛和同伴由于一时贪玩,刮花了小区里的两辆汽车。他的父亲得知后,先是带他登门致歉,然后对孩子说:“车是你刮花的,你要负责。我可以暂时替你垫付修车费,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你要用自己的劳动偿还这笔费用。”这就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主动认识自己的过错。
父母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吧!凡事让孩子自己做,不要过于保护、宠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才会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