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星期

在裴城村


■特约撰稿人 杨晓曦

暖阳下,与距离郾城区25公里的裴城村相遇,竟然没有一丝陌生,心一下子像空阔油绿的麦田,有了丰收的期盼……

裴城夜雨、响水桥、彭家大院、望月楼、贺家大院……太多的元素,融合成裴城村特有的古桥文化、祠庙文化、节孝坊文化和爱国主义文化等,令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古意今韵。

裴城古迹多。进入裴城村,一些记忆就明朗清晰起来。名将李愬率兵雪夜奇袭蔡州,擒获犯上作乱、割据蔡州的吴元济,一场朝廷多数大臣求和罢兵、宰相裴度力主平叛并亲自督导的战争,就这样被载入史册。洄曲村因此成为一个因为宰相而更名的村庄——裴城村,后人还为裴度建祠立碑,勒文以记之。

每当傍晚时分,裴城南门外城西岗的一片树林,无论阴晴,远望都是雾霭蒙蒙、细雨霏霏、松摇柏晃。走近时,却又云走雾散不见雨迹。次日清晨却又见树润地湿、一番雨后的景象,因而成为郾城八大景之一的“裴城夜雨”奇观。

从唐朝开始,裴城村就有一条重要官道。如今,路边仍有唐朝的驿站旧址,几个石凳和柱基坚守在杂草之中,像一首沉重的诗,记载着千年前官道上熙熙攘攘、商贾云集的热闹景象。

穿村而过的洄曲河上有一座建于唐朝的响水桥。据说,一到夏天雨多时,雨水打在桥底下的条石上,老远就能听见,故此得名。在桥下的基石上,还能看到宋徽宗“政和三年”字样的修缮印记。桥面由青石板铺砌,护栏图案“麒麟望日”造型生动逼真。站在响水桥上,回想裴城村典雅厚重的历史,别有一番风情。

裴城村自古商业繁盛,古迹随处可见。据村民彭国勋老人讲,村里有40多处明清建筑,列入维修计划的有20多处。明朝时期,彭姓族人迁居于此,因积善济贫,彭氏家族愈发兴旺发达,遂在官道南侧建造彭家大院,皇帝亲笔题字“余庆堂”。现虽有村民居住,但牌匾高挂,真迹仍在。裴城村现存的老宅大多分布在官道两侧。老人说:“现在剩下的房子少了,家道败落了以后,有的人就把房子卖了。后来遭到破坏,经过几代人的修缮,这些宅院算是勉强保留下来了。如今,村里有彭家大院和贺家大院的部分房屋保存尚好。”这是典型的北方建筑,坐北朝南,七进七出的房屋之间有圆拱门相通。房屋的东侧都留有一条一米宽的便道,便道连通到官道,据说是为了方便躲避战乱。沿着便道来到余庆堂后面,山墙上的石拱门虽被砖封实,但痕迹清晰可见。

彭家大院一幢当时村里最高的建筑叫“望月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东西两侧各有一所两层高的厢房,现在只剩高约8米的东厢房。房子由青砖和条石建成,造型古朴典雅。关于“望月楼”,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老人说,30多里外的北舞渡马村一大户家的女子嫁到彭家不久,丈夫就因病去世。她思念娘家亲人的时候,就在三层楼上挂起灯笼,示意想家了,娘家人看到后也会高挂灯笼应和。所以,“望月楼”应该叫“望亲楼”。后来,女子因过度思亲坠楼而亡,至今尚有御赐牌匾“节孝坊”和“圣旨”“皇恩”的碑匾保留。

贺家大院与彭家大院仅一墙之隔,所剩房屋的墙面斑驳脱落,不再住人,但古宅院里的青砖黛瓦却显露着历史的痕迹。村东头的彭祖苑里,彭祖像和古色古香的祖荫亭立于其间,北边一排青砖黛瓦的文化长廊,给人厚重的历史感。

夕阳西下时,我们又来到苏进将军故居瞻拜。站在苏进事迹文化走廊上,猛然间,有优美、浑厚、恢宏、庄严之声从遥远的岁月深处穿越而来,激越响亮……

天色将晚,我默默地向这个被自己重新定义的村庄行注目礼,脚下的土地如此厚重,蕴含着历史的千峰万岭,吞吐着万象气息。仰望苍穹,蓦然看到晚霞满天,变换着光华,从远天一直流到我们身上……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