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二红
1996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时曾轰动一时。该剧讲的是清代乾隆年间两位重臣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刘墉、和珅同朝为官,却水火不容。和珅在乾隆驾崩后迅速被清算,其被查抄的财产比清廷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经刘墉举荐,郾城籍清代进士赵遵律曾奉命围捕和珅、查抄和府。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郾城区文化部门在辖区内发现清代进士赵遵律墓冢。该墓冢位于现李集镇英赵村,墓冢高大,前立墓碑。2010年1月,郾城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赵氏后裔出资将墓周用青砖砌券,重新立碑,栽柏树30株,并在墓冢西部树立了保护标准牌。
赵遵律,字和声,号芦洲。乾隆十三年戌辰(1748年)四月二十九日生于英赵村,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恩科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巳末科进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任湖北安陆知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去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服阙赴都,任西城区兵马司总指挥,后历任四川忠州、泸州、资州、直隶州知州。嘉庆八年,55岁的赵遵律奉旨捕获云南大关巨盗,送部引见,后擢贵州遵义府知府。嘉庆十四年,61岁的赵遵律因病回原籍,次年病愈回京。嘉庆二十一年,赵遵律回到故里。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九月十三日卒于英赵村,享年73岁,诰封朝议大夫。
据当地村民介绍,赵遵律墓的南部和北部原来各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此牌坊于20世纪60年代被损毁。另据赵氏后人介绍,赵遵律在乾隆年间曾任西城区兵马司总指挥(西城兵马司总指挥:官署名,明清五城兵马指挥司之一。凡京城内外划境为五,其西境属该司,掌巡捕盗贼、疏理街道及囚犯、火禁之事),因其与刘墉关系甚密,经刘墉举荐,嘉庆帝亲下密旨,命赵遵律围捕和珅、查抄和府。在查抄和府后,嘉庆帝又下旨封赵遵律父母、祖父母为大夫、诰命夫人(据其后人介绍,此加封圣旨一直保存到1967年,其后人将其掩埋在村里一处田地里,现已无法找到当时掩埋的具体位置)。赵遵律很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其后人曾保存有一幅《雪里训子图》,此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遗失。
赵遵律查抄和府一事,除了人们口口相传,家传物件都已遗失,唯留有一幅赵遵律留影竹林的画像。该画卷轴两边的题跋为:“其曾密旨以兼代吏部尚书衔围捕和珅,并查抄其盗窃国家财产。”据《清史稿》记载,是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所以,可能赵遵律当时作为重要成员协助两位亲王查抄和珅家产。
嘉庆五年(1810年),52岁的赵遵律离开京城,先后赴四川资州、贵州遵义等地任职,现在当地还保留有与赵遵律有关的历史遗迹和遗物。赵遵律“以政事文学称于时,每闻古迹则亲临访之”。他工诗善书,文采过人,喜欢吟咏,每闻古迹,辄亲临之,凡到一处风景名胜,都留下华丽的诗篇或珍贵的墨迹。《资州直隶州志》“艺文志里”收录了他八篇游记和纪事文章。他“重教兴文”,每到一地都能使地方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嘉庆七年,赵遵律游历始建于唐代的甘露寺后,留下了咏甘露寺八观的诗篇。甘露寺附近有龙洞古迹,龙洞河岩壁上至今还有赵遵律题写的“仙迹宛然”“云泉”并署名“河南赵遵律”的书法石刻。据地方志记载,春秋末期周朝大夫、孔子之师苌弘(资中人)曾将龙洞作为隐居处。今甘露寺内保存的赵遵律《游龙洞碑记》碑文中所述周大夫苌弘隐居甘露龙洞河之事和苌弘精忠报国、坚贞不屈,“血化碧珠”的事迹,是研究苌弘难得的历史资料。
在郾城文史典籍上,赵遵律留有《 之水三章》《咏岳鄂王黑龙潭之捷》《论汝河》《论沙河》等多篇佳作。据郾城县志载:“赵遵律著有文钞十八卷、诗钞两卷。”此外,其在贵州任职时考证了很多文史资料,其中以“李白与夜郎”文化为代表。赵遵律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陈述了“诗仙李白确实长期流放夜郎”的事实,并于遵义府城桃源山顶筑“谪仙楼”并作《建谪仙楼记》,录李白《马上闻莺》《赠徐安宜》二诗,刻石以记之。此石刻诗记至今仍完好无损,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赵遵律除了是个多才多艺的官员外,他在资州还主持重修了宋代中书舍人赵逵祠堂(状元祠),重新整理增订了学署的藏书,为珠江书院划清地界、计清厘税田租,解决了书院办学的后顾之忧。如今,资州人仍在怀念他,河南人仍因他的官品、官风而骄傲,正如《历代名人与贵州》所载:“赵遵律在遵义,留心民务,泽以文雅。”
所以,保护和研究赵遵律墓冢,对研究清代历史有着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