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聚金老人指导村里的沙河调豫剧团成员排练。
■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日前,在郾城区龙城镇老翟村的村委会小广场上,85岁的崔聚金老人正带领村里的沙河调豫剧团成员排练豫剧《打金枝》。崔聚金老人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疫情防控,剧团演出暂停。现在他们正在尽快恢复排练和演出,争取早一天给村民带去欢乐。
崔聚金老人11岁时到本村的小剧团学唱戏,16岁时又到桐柏县豫剧团学艺。两年后他回到村里的小剧团,师从沙河调传承人刘发喜,跟随剧团行走在各个乡村,为村民演戏。“文革”时期,崔聚金因为表演《红灯记》中李玉和一角被当时的郾城县电业局看中,招聘到电业局专门从事用电安全宣传。崔聚金把安全用电与戏曲结合起来,编排的戏曲《红色女电工》等深受城乡居民欢迎。当时,他每月都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一部分资助村里的小剧团。
1985年,崔聚金提前退休。退休两年后,出于对戏曲的热爱,他把经营的小生意交给儿女,自己在村里小剧团的基础上成立沙河调豫剧团。30多年来,他投入数十万元购置服装、音响、乐器和道具等,组织村里爱好文艺、能歌善舞的村民建起一支戏曲演出队,经常为十里八村的乡亲进行公益演出。沙河调豫剧团不但演出一些经典的沙河调剧目,还自创一些豫剧小戏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赞美乡村新风貌,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崔聚金家中记者看到,室内到处摆放着演出用的服装和道具。崔聚金说,自己家就是剧团演员的活动室。每到农闲时节,只要不外出演戏,大家就会聚到这里学习演唱技巧、排练节目。因为演员大多是本村农民,戏曲功底薄,崔聚金就一句一句地教他们唱,手把手教他们演奏乐器。经过长期努力排练,这支戏曲表演队现在能演三四十个节目。
“我们的排练条件很简陋。演戏不仅没收入,还要倒贴钱,但是大家越唱越有劲。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加入了剧团,这让我很高兴,感觉剧团后继有人了。”精神矍铄的崔聚金说,“爱看我们的戏的村民越来越多,连十几里之外村庄的老少爷们儿都请我们去唱戏。我很自豪!”
如今,崔聚金老人正准备在自家的宅基地建一个老年人活动室,让村里的老人随时都能来听听戏、唱两句。
村干部周军红说,村里的剧团历史悠久,发展到现在很不容易。村里准备向区文化部门申请,把老翟村的沙河调豫剧团打造成文化合作社,建起小剧场,并从道具、服装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剧团发展壮大,让沙河调响彻乡村,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