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旺扮演的李自成(资料图片)
■余 飞
沙河调到底有多少传统剧目,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当年被誉为“扯烂莽”的沙河调老艺人常毛先生生前曾对我说过,光他全本会背的戏就有300多出。
沙河调现存的部分保留剧目中最有代表性、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数《大闹雷音寺》了。此戏其他剧种、流派几乎没有演出过,其内容也是其他剧种、流派所不敢涉足的。
《大闹雷音寺》原名《三打雷音寺》,说的是明末农民起义,闯王李自成扯旗造反,聚兵商洛山中,对抗明朝官兵。雷音寺和尚奉朝廷密令潜伏寺内,监视并随时报告义军行动。这些和尚仗着有官府撑腰,横行霸道。他们在寺内密设地牢,乘人们来庙会烧香时强抢民女,欲行不轨。李自成得知和尚行凶,就入寺调查,杀恶僧、毁寺,解救民女。
这部戏什么时间在沙河流域登上戏台、剧本是何人所编、最早是谁演出通通成谜。据已过耄耋之年的沙河调老艺术家张自立先生说,他演剧中的李自成师承沙河调老艺人李太平(李太平,召陵区老窝镇 人,已去世),而李太平则师承著名红脸曹江和有着“活判官”之美誉的李顺先生,再往上就无从追溯了。仅从这几代老艺人的传承脉络上看,这部戏在沙河流域的戏台上流行至少200年以上。
20世纪80年代,市豫剧团导演吕震民先生曾对这部戏的剧本进行过整理。2011年,省艺术研究院委托由戏剧表演艺术家张三旺和笔者共同发起成立的沙河调艺术研究会复排该剧。当时,著名剧作家李伯良先生发现,该戏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许多艺人根据需要不断取舍,剧本名为三打雷音寺,戏中却只剩下一打了。因此,李伯良先生就在保留剧本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并更名为《大闹雷音寺》。
更名后的《大闹雷音寺》仍然保留了这出戏的演出特色,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为主角,红生正扮,在舞台上称王道孤,一出场唱的就是“天鼓响、龙眼睁,西北角里出将星,将星落在米脂县,出了孤家李自成,有孤家……生在陕西省,米脂县,李家大寨有俺的门庭……”在历史上一直被看成“流寇”“反贼”的李自成却在沙河两岸被当作英雄大张旗鼓地演唱,这不能不说是沙河调在剧目上的一大突破。张福祥先生的《老漯河说漯河》一书中记载着李顺先生在这出戏中饰演李自成时所唱:“在寺院、用目睁,举目睁眼看分明;一边厢是杀人场,一边厢是剥皮厅;杀人场,人头挂,剥皮厅里血染红;油锅火鏊他都有,馏人的箅子蒸人的笼;怪不得和尚行霸道,寺院盖得甚威风;起首先灭雷音寺,得他的人马打北京……”李顺先生以自己特有的唱法演绎角色,把李自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样一出包含着许多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般内容的戏,能在200年前的沙河流域的舞台上诞生、流行、传承且盛极一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梨园界的一个奇迹。
复排这部戏时,剧组专门特邀张自立先生担任艺术指导,并由有“豫南美小生”美誉的张三旺饰演李自成。张三旺原本主攻武生、小生行当,此次却跨行当演起了红净,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年过古稀并亲自塑造过李自成这个角色的张自立先生对张三旺口传身授,将前辈沙河调艺人不同特色的演唱、表演融为一体,帮助张三旺将本身具备的表演、嗓音特色融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以崭新的形象重新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此次复排演出大获成功,不但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原汁原味的沙河调,也引起省有关部门的关注,不但拨经费支持,还全剧录像作为“非遗”资料保存。在次年的文化遗产日,沙河调原生态保留剧目《大闹雷音寺》应省文化主管部门邀请,赴郑州绿城广场公开展演。此次展演大获成功,一时间,郑州、漯河的观众和戏迷街谈巷议的都是沙河调。演出结束后,省艺术研究院专为此剧召开了座谈会。会上,著名祥符调武生、导演冯占顺先生拉着张三旺的手说:“一看就知道你唱的是自立的戏!好,张自立的戏终于传下来了!”而河南著名戏剧理论家刘景亮先生则当场呼吁,业界应挖掘张自立先生的沙河调传统剧目,抢救沙河调艺术。
后来,张三旺又带着《大闹雷音寺》走进了央视演播大厅,第一次把豫剧四大流派之一的沙河调推向全国观众。从此,豫剧沙河调和其养育出的《大闹雷音寺》都在新时代焕发了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