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城隍庙
■文/图 付二红
“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保佑一方平安的神。
郾城城隍庙位于龙塔街道西街的沙河之滨。郾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重修于万历五年(1572年),增修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后废;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后增修于道光九年(182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郾城城隍庙气势恢宏,庙内有正门、大殿、二殿、三殿。正殿为庙内主殿,供奉城隍爷神像;偏殿分别供奉注禄司、阴阳司、褒善司、注寿司、速报司及罚恶司,另有匾额门楹,石碑石刻。
上海城隍庙的霍光、北京城隍庙的文天祥,安徽青阳城隍庙的海瑞、遂昌城隍庙的史可法、定远城隍庙的包拯等,很多城隍庙都和人物有关。和郾城城隍庙有关的历史人物是岳飞。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曾在郾城驻扎,大败金兀术1.5万铁骑,取得历史著名的郾城大捷。岳飞因此被奉为城隍神,进入城隍庙受到祭祀。当时塑的是木胎神像,较轻,便于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庙里都举行大会,人们便把城隍神请出来,放在一方木桌上,由众人抬着在城内各街道巡游,民间称为城隍爷出巡。
城隍庙有戏楼,大门朝南,戏楼面北。正殿为主建筑,斗拱飞檐,层层叠叠,黄瓦彩釉,雕梁画栋。庙中另建有东西厢房,共计房舍30余间。可惜“文革”前大殿被拆,二殿、三殿也在1971年被拆。20世纪80年代,人们曾在郾城城隍庙旧址附近新建了城隍庙。后来的城隍庙是2005年由村民们修建的。2007年秋,沙澧河开发之际,郾城城隍庙得以重建并扩大了规模,现占地1600平方米,有房屋25间,拥有5000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庙内主体建筑群布局合理,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青砖金瓦,造型精美,古朴典雅。在大门两侧立有两通石碑,内容为郾城城隍庙简介和郾城城隍庙重建记。
城隍庙共设有四殿:主体建筑为城隍爷殿,两侧偏殿为三清殿、玉皇殿和忠义堂。殿内绘有精美壁画,如《二十四孝》《岳母刺字》《桃园结义》《老子骑牛》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五月二十八(城隍爷生日),游客纷纷前来祈福许愿,已成为一处旅游休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