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增瑞
临颍县巨陵镇豢龙村流传着“刘累豢龙”的传说。
传说4000多年前的夏代,上天降雌、雄二龙(在今豢龙村西南),夏王孔甲命刘累豢养。后来雌龙死去,雄龙哀嚎嘶鸣、腾空而去。刘累无奈,只好将雌龙的肉做成羹献于孔甲。孔甲觉得十分好吃,要求刘累再献,刘累已无龙肉,于是畏罪潜逃,藏匿于鲁阳(今鲁山一带)。数年后,刘累返回养龙处,活到81岁。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埋在养龙的地方,以示敬仰。后来夏王知道刘累已死,念其养龙有功,就封其为“御龙神”,享受民间烟火,并把此村改名为豢龙村。
《左传》和《史记》中对刘累豢龙都有明确记载。据《左传》记载:“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后来的传说大体都以《左传》和《史记》的记载为底本,明清时期的野史《夏商合传》更是把刘累豢龙的故事写成神话小说。
对于刘累豢龙的传说历来颇有争议。明代诗人、临颍教谕黎公弁《豢龙遗迹》诗云:“养龙城何在?在县北之东,龙孰云可豢?可豢非神龙。伊人何不智,坐受刘累蒙……”他否定了刘累豢龙的真实性,并指出之所以有这个传说是受了刘累的欺骗。清代临颍知县沈近思读了他的诗,也写了一首《豢龙遗迹》的诗,其中有诗句:“凤麟同畜知非妄,堰蜓齐观本不惊。”沈近思肯定了刘累豢龙的真实性,并指出古代的龙是蜥蜴一样的动物。
公开资料显示,龙的起源和鳄鱼有关。遵循这个观点,刘累豢龙实际上养的是两条鳄鱼而已。豢龙村古代曾有一个湖泊。据《水经注》记载:“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巨陵亭就是现在的巨陵镇政府所在地巨陵村,“陂”字之义就是湖泊。这个湖泊“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水经注》),其由颍水和潩水汇聚而成。豢龙村处于巨陵村东北方向,在湖泊的南部边缘。可以想见,舜时代气候温暖,“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孟子·滕文公上》),“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而到了夏朝刘累所处的时代,气候发生了变化,中原地区已不太适宜鳄鱼生活,“龙”才会死了一只。刘累把“龙肉”做成肉羹献给孔甲,孔甲吃完还要刘累做,刘累畏罪潜逃,说明那时候临颍这个地方已经很难捕捉到鳄鱼了,并且在刘累之后再也没有豢龙的记载。
《左传》虽然记载了刘累豢龙这件事,但并没有记载豢龙的地点。宋人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豢龙城,在县(临颍县)西四十里,即古豢龙氏之邑也。”《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志,其记载刘累豢龙的位置和距离虽然有误,但说明刘累在临颍豢龙村豢龙已得到宋朝人的认可;而明清时期野史《夏商合传》有言:“周(环绕)池(养龙池塘)为台榭馆阁,名其城曰豢龙城,遗址尚在今临颍县。”这说明当时豢龙村作为刘累豢龙的所在地,已经人所共知了。
如果说《左传》和《史记》是在书卷上记载了刘累豢龙的故事,那么生活在临颍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则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把这段历史书写在颍川大地上——这个被命名为“豢龙村”的古老村庄就是最直接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