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姜永辉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晨阳
“爸爸,我都快想不起来你长什么样了。”电话那头儿,女儿稚嫩的声音,把他从文件堆里拉了出来。他抬头看看窗外,夜深了,只有寥寥几盏灯光。单位离家不足两公里,开车也就几分钟,可他每天早出晚归,女儿只能通过电话跟他交流。他就是市纪委监委研究室(法规室)副主任姜永辉。
1998年,姜永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乡镇。从村党支部到乡政府,再到召陵区委办、市纪委,多层级的历练让他自信、从容。
“忠诚要体现在工作中”
“什么是忠诚?忠诚就是党让干啥就干啥,不挑肥拣瘦。”有着25年党龄的姜永辉朴实地说。
写材料是件苦差事,可姜永辉一写就是20多年。其间,他有很多转岗机会。但是,面对组织的需要,姜永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他心无旁骛,笔耕不辍,平均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2018年,办公室人手紧张,姜永辉主动请缨,扛起督查督办、信息报送等重任。四年来,他负责的各项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连年获得省、市表彰。领导和同事纷纷点赞:“有永辉,事儿放心!”
“吃透上级精神,干好工作”
今年3月,市纪委监委开办“沙澧风宪讲堂”。“第一讲”安排在晚上,但大家听说是姜永辉授课,争相去听,县区的同志甚至组团“蹭课”,硬是把会场挤了个水泄不通。因为大家知道,姜永辉总是第一时间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能够精准找到贯彻落实的路径。
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和党组织集中换届,姜永辉敏锐捕捉到纪检监察工作的切入点、促进中心工作的着力点,精心谋划“清风换届党旗红”专项以案促改工作。后来,这项工作成为我市“夯基垒台”十件党建实事之一。2022年,围绕落实省委“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市委作风建设“十个关键词”部署要求,他又谋划了“聚焦‘关键词’、激发精气神”专项以案促改工作。姜永辉谋划或推动的多项工作,屡屡斩获省、市成果评比一等奖,被《中国纪检监察》等媒体报道200余次,鄂尔多斯市纪委、内蒙古电力集团纪委等多家单位慕名来漯学习。
“不能砸自己的牌子”
领导和同事们说:“他干事极具工匠精神,是个完美主义者。姜永辉这个名字就是招牌。”他干工作总爱和自己“过不去”,每篇文稿都字字推敲、句句斟酌,有的甚至打磨几十遍,直到自己满意才提交领导。
他挥笔如麾,参与起草了2012年以来市纪委历次全会报告、党代会报告;撰写的《建设“阳光漯河” 深化标本兼治》,被省委《内部参阅》、省纪委《工作通报》全文刊发;撰写的《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荣获中央纪委杭州培训中心反腐败研究所“优秀论文奖”……
在他影响带动下,市纪委监委研究室(法规室)开拓创新、勇争一流,获评“漯河市青年文明号”,助力市纪委监委获得“全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21项。
“干工作必须豁得出去”
市中心医院的病房里,曾有一张特殊的“办公桌”。当时,姜永辉的母亲身患重病需要化疗。姜永辉白天到单位上班,晚上到病房尽孝。一块不到0.5平方米的硬纸板,成了他赶稿子的“办公桌”。常年的高负荷工作,让姜永辉几次晕倒,他却笑称“轻伤不下火线”。很多亲朋好友劝他换换岗位,他总是郑重回答:“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只有干好工作的义务,没有要求岗位的权力。只要组织需要,什么工作我都会一如既往干下去!”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平凡的纪检监察干部,却以“三牛”精神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入选全国纪检监察系统最高级别嘉奖表彰对象名单。“全市‘过硬好党员’”“漯河市十大杰出青年”“漯河好人”……这是对深耕不辍者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