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市六院提供
■本报记者 刘彩霞
市六院儿童康复科创建于2012年,是漯河地区最早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治疗的机构之一。该科医护人员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凭借专业康复技术为患儿及家庭带来希望,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对我市儿童康复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挥技术优势
助力患儿康复
近年来,市六院儿童康复科不断加强康复技能培训和实践,建立了一支成熟、规范、专业的儿童康复团队。该科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护理人员4名、康复治疗师23名。该科围绕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等疾病创新诊疗模式,全方位、个性化为患儿制订康复计划,让每一名患儿都得到贴心、细致的关爱,助力患儿实现康复梦。
2019年,一名5岁的小男孩在母亲的带领下到该科寻求治疗。这名男孩患有严重的构音障碍,难以清晰表述,经常被小朋友嘲笑,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构音障碍病因多而杂,不仅需要锻炼孩子的口部肌肉、喉部肌肉、吞咽功能、感觉、知觉等,还需要提升肌肉之间的精细协作能力。该科医护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在患儿及家长的配合下,该患儿康复。出院后,这名男孩写了一篇作文,专门感谢该科医护人员的帮助,并在该科举办的家属交流会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康复历程,鼓励其他患儿及家长增强康复信心。
今年3月,该科在病房楼3楼开设儿童康复科门诊。该门诊医护人员除了为孩子开展孤独症评估,还对孩子弯腰驼背、脊柱侧弯等不良形体姿势进行评估并给予康复指导及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脊柱健康知识的认识。“为了学习先进康复理念,今年我们联系国内知名专家定期来院坐诊、授课、查房,把先进的康复理念带给科室人员。”该科主任陈素环说。
创新康复理念
促进医教融合
6月10日,市金色童年幼儿园志愿服务队的爱心老师来到市六院儿童康复科,为40余名康复儿童和家长带来了生动的融合教育课程。课堂上,爱心老师与孩子交流互动,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作为我市特色专科以及河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漯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科室,市六院儿童康复科不断创新康复理念,将融合教育和康复训练创新结合,在全市率先开展医教融合教育课程。自2021年以来,该科联合市直幼儿园、金色童年婴幼园、双慧幼儿园等,邀请爱心老师到该科为患儿上课,进一步增强了患儿的康复效果。
“医教融合将融合教育和康复训练有机结合,为特殊儿童搭建了沟通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早日回归校园、回归社会。”陈素环介绍,他们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幼儿园爱心老师到医院教学,将融合教育和康复训练创新结合,帮助残疾儿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提高康复儿童的社会融合度,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将儿童语言发育、孤独症两个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品牌化运营,积极主动向社会、学校进行科普,大力宣传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治疗理念,不断提高社会、家庭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为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学校以及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健康宣传
护航儿童成长
7月4日傍晚,市六院儿童康复科组织32名志愿者走进召陵区烟厂花园开展“关爱儿童语言发育”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现场通过唱儿歌的形式展示了“七步洗手法”和口部操,引导孩子进行发声模仿,增强其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
该科立足关爱儿童发展理念,创建“关爱儿童语言发育志愿服务项目”,并成立“关爱儿童语言发育”志愿服务队,走进学校、广场、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家长对儿童语言发育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语音障碍、孤独症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及时识别孩子的异常,便于早期干预,受到社区居民的称赞。此项目被评为2021年度漯河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已经有不少家长了解孤独症,但仍有一些家长不重视、不干预。”陈素环说,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可极大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在今年“世界孤独症日”,该科开展了“蓝色行动,爱不孤独”系列活动。他们联合市民政局举办“星星宝贝创意手工作品展”,讲授孤独症的行为干预方法。该科康复治疗师团队专门录制了“星星”手势舞,用实际行动关爱孤独症儿童。
“让我们的爱融入您的爱,共同塑造孩子的幸福未来”是市六院儿童康复科康复治疗团队的座右铭。陈素环说,针对目前许多家庭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康复理念淡薄的现状,该科不仅组织人员在医院病区讲课,针对不同科室实际情况讲解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还开展了康复服务进校园、康复宣教进社区等活动,帮助更多家长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同时,该院将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拓展康复范围,让更多的患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