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袁枚在他的散文《黄生借书说》中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细细品味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那个暑假的借书趣事。
那时放暑假,我们这些学生能在家里待上一个半月,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支配。但农村文化生活相当单调,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上网、外出旅行、参加夏令营等。除了在家里做家务外,我还会去地里帮爸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这种生活刚开始倒有些新鲜感,时间一长就让人郁闷。
有一天,我正在母亲开辟出来的小菜园中摘豆角,闺密来了。她说她表姐家有一本借来的小说叫《基督山伯爵》,好看得不得了。“如果你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的表姐家借书,我就让你先看然后我再看。等我也看完后我们再一块儿骑车还给表姐。你看怎么样?”
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基督山伯爵》可是世界名著呀!如果能有幸一读,可比在家里整日无聊强多了。中午一吃过饭,顾不了天气炎热,我就骑着家里的自行车带上闺密匆匆往镇上赶。车骑得飞快,不一会儿我就汗流浃背,但前方《基督山伯爵》在诱惑着我,我是那么迫不及待。
到达目的地后,闺密的表姐从卧室里取出一本封皮有些磨损的书,并叮嘱我俩:“你们只能看三天,三天后我得赶紧还给人家。”表姐反复对我俩说着这句话。我俩一再保证一定按时归还,然后就如获至宝地蹬着自行车往村里赶。回去的路上,太阳晒得更厉害了,可我俩依然开心得很,毕竟,马上就能看到心仪的书了。
到家后,信守承诺的闺密准许我先看,说一天半后不管我看没看完都要给她看。我满口答应,然后狼吞虎咽地吃了点儿东西后就跑到自己屋里反锁了门,独自看起《基督山伯爵》来。为尽快读完,我加快阅读速度,先大致看了一遍内容提要,然后把最精彩的情节消化吸收,碰到不太懂的地方就“锅底里面捞红薯,先拣熟的弄”。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眼花缭乱的人物故事让我沉醉其中。我如饥似渴地读,晚上看到半夜,第二天又早早在鸡鸣声中起床,盯着书中文字咀嚼品味,终于在闺密规定时间内看完全书,感觉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但又无比幸福。
后来,闺密也按要求看完了这本书,我又骑着车带着她还书。表姐不住地夸我俩讲诚信,说得我和闺密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那年暑假,我俩又从别处借来了好几本书,并相互交换着用最快的速度看完,有《呼啸山庄》《雪山飞狐》《围城》等。实在没有课外书时,我们甚至借来了比我们年级高的语文课本看。后来,我们这对好姐妹双双考入大学、跳出农门,毕业后有了稳定体面的工作并在城里安家落户。我有时会想:这应该与我俩痴迷阅读分不开吧。
如今人到中年,每当面对家中几百本藏书时,我都会想起那年暑假的借书趣事来。它不断激励我不停地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不要让书桌上的书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