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星期

中原这些书画村


“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弄丹青。”日益富起来的农民,眼里已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并利用传统文化厚土培植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画虎”第一村

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村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这个村靠画虎收入过亿。

王公庄村民与“虎”结缘,上自七旬老人,下至顽皮孩童,都能提笔画虎,小到三尺虎首,大到丈二的五福图、千虎长卷,应有尽有。

如今的王公庄“骑”着老虎奔小康。九成以上画作以销定产,北京、广州等城市的绘画市场都有专售“民权虎”的摊位,近半作品出口到日本、孟加拉国等国。

这个只有1300多人的小村,却有900多人能执笔画虎,有2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68名省美协会员,200余名市、县美协会员。

经过不断创新,他们自创工笔与油画排笔混用的创作方式,以增加虎毛的质感,使画作更加逼真,力求虎画不断对焦市场需求,对焦客户审美要求。

为做大“虎经济”,发展好“虎文化”,该村在政府扶持引导下,以绘画产业为基础,成立农民绘画合作社,对接国内电商平台,着力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王公庄文旅度假区。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有一种传奇叫“纸上花开”,宣纸徐徐铺开,阵阵墨香扑鼻,调色、点墨、勾勒,行云流水之间,一朵朵色泽饱满、吉祥富贵的牡丹栩栩如生。

在洛阳孟津区平乐社区,活跃着1000多名牡丹画家,辐射带动周边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人员等多种群体的牡丹画爱好者2300多人,年创作50万幅,年销售收入超亿元。

1983年,首届洛阳牡丹花会拉开帷幕,平乐牡丹画代表人物郭泰森、郭泰安两兄弟置身万紫千红的牡丹园,被深深震撼。

在颇具美术功底的郭泰安的带领下,郭泰森开始创作牡丹画。随后二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白马寺景区卖画。“一不小心卖到‘脱销’。”郭泰森回忆。

“画牡丹能赚钱。”消息迅速传遍平乐社区,村民竞相学艺。历经多年发展,该社区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画师。

如今,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进行了装修提升,汉魏风格、蔚为壮观,在周边百余栋画家创作室的簇拥下,从空中俯瞰,整个园区宛如一朵绽放的牡丹花。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平乐社区因“牡丹画”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要说俺村的‘草坡书画’史,已经有120多年啦。”新乡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草坡村书画艺术交流中心,老支书师恕江正对来自外省的客人卖力讲解,“这展出的2000多幅,是俺村的农民画家和七八岁的娃娃画家画的,与全国大咖都同台比拼过哩……”

2020年,在外从事文化产业的师忠磊返乡,向父亲师恕江谈了心中的大胆想法,要在被誉为“画家村”的草坡村建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书画交流平台。

师忠磊得到的却是一通“数落”——咱滩区农村搞那一套,有啥吸引力?小书画还能干大?再说,万一搞砸了,投恁多钱咋弄?

“咱草坡有历史、有源流,村东头的画家乔修中老师,太爷爷乔纯修是清末的‘拔贡’,书画艺术名扬四方、润泽如今,父亲乔炯国一辈子习书画、教后学,草坡书画传百年。也有牌子、有基础,但守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牌子,没有自己的品牌、平台。”师忠磊掰着手指不紧不慢地反驳。

干了30多年村支书的师恕江一言不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第二天,师忠磊就找人投资、进行规划……如今的草坡村,大河奔腾,鸟儿吟鸣,美景如画,人画美景。这个1500多人的黄河滩区农村,从事书画者达500多人,农家院里有画室,校园里有画院。

“有了高大上的交流中心,大家来了,在外的画家也回来了,大伙儿的画技长进快。你瞧,去年俺村书画产业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师忠磊高兴地说。

“俺这1栋楼、3部车,都是‘画’来的。”农民画家杨松兴喜不自禁,他的作品《江山醉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

中原处处飘墨香。这些书画村,只是众多书画村的一朵浪花。据河南省文旅厅统计,通过挖掘深厚的文化遗存,这样“丹青妙手遍全村”的书画专业村,在河南就有85个,从业人员近6000人,每年经济效益超亿元。

据《光明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