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星期

三尺剑下的千古诗情


■沈进华

公元715年(唐明皇开元三年)的一天,郾城彼岸寺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演出活动,领衔主演的是开元盛世第一舞伎公孙大娘。她“玉貌锦衣”,英姿飒爽,手执长剑跳《剑器》《浑脱》舞,“独出冠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据说,草圣张旭因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西河剑器》舞,细心体味其神韵,用于书法中,其草书笔走龙蛇、出神入化。吴道子早年曾师从张旭学习书法,也因跟随老师看了几次公孙大娘的剑舞,茅塞顿开,另辟蹊径,改学绘画,成为一代画圣。由此可见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

在观看公孙大娘剑舞的人群中有个幼童。公孙大娘的剑舞,给了他最初力与美的启蒙,艺术的种子从此深深根植于他幼小的心灵。这个幼童便是后来的诗圣——杜甫。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从小就在巩县老家生活,少年时他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当时,他的父亲杜闲赴任郾城尉,便把他和他母亲接了过来。公孙大娘出神入化的舞剑技艺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767年(大历二年),杜甫已年近花甲。安史之乱爆发后,历经战乱、仕途坎坷的杜甫从长安逃难到蜀地,居无定所,前途渺茫。这年的十月十九日,杜甫在夔州一个叫元持的官员家里,又一次看到了剑器舞,表演者是来自临颍的李十二娘。她的舞姿矫健多变,和公孙大娘的剑舞非常相似。杜甫上前询问,得知她是公孙大娘的得意弟子。杜甫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挥泪写下荡气回肠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前面的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想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长之故事作点缀。

在诗的正文中,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如“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在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都烟消云散,只有教坊艺人李十二娘还能舞剑器。“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舞而伤怀往事,大有时序变迁、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时期的盛世、慨叹当今世道衰落的哀伤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这首诗被后人收在《唐诗三百首》一书中,多年来广为传诵。

现郾城区第一实验初级中学所在地便是唐朝名刹——彼岸寺的旧址。彼岸寺名扬四海,是文人墨客经常游历之地。寺院内有一座北宋年间的石幢,明代僧人宗岩称其为“香水海石幢”,俗称“龙塔古篆”。石幢南面矗立着一尊石碑,正面镌刻狂草“舞”字,背面题写的正是这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笔者徜徉于石幢前,浮想鼎盛的大唐,感慨世事沧桑,触景生情,写下一诗曰:

水唐风起,开元盛世鸣。

公孙大娘剑,老杜旧诗声。

三尺影成舞,九霄天亦惊。

抚今犹有约,追昔最多情。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