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三川
推进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增强基层服务能力。2019年12月6日,漯河医专二附院(市骨科医院)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与召陵医疗集团签约,成为我市医联体建设的“排头兵”。
该院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关键环节,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级牵头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强化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分级诊疗协作机制,成功构建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
两年多来,该院医联体运行卓有成效,基层医疗机构纷纷加入,成员单位“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召陵区人民医院、郾城区人民医院、源汇区人民医院等6家二级医疗机构,16家一级医疗机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家民营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规模效应突显,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让医联体红利惠及更多群众,使人人都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该院党委书记张向云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漯河医专二附院推进医联体建设不断走实走深的初衷。
在医联体建设中,该院采取以强扶弱、优势互补、资源下沉、共同发展的方式逐步扩大医联体红利覆盖面,通过管理帮扶、学科建设、专家坐诊、科研帮扶、人才培养、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方式,有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得到了有效治疗。
该院组织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评审办、感控办等职能科室负责人定期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质量管理督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狠抓医疗质量管理,逐步实现医联体成员单位医疗质量同标准、同规范、同考核。
“没有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专家服务,医疗费用还节省不少,既省心又划算。现在看病越来越方便了。”专家资源下沉,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
为提升成员单位学科建设水平,该院根据各成员单位自身特点和优势“量体裁衣”,从现有成熟医疗技术中筛选诊疗项目进行推广,并派出医务人员开展专科共建,着力推进“一院一专科、一科一特色”建设。
该院选派创伤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及影像科、重症医学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的临床业务骨干每周四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坐诊,通过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形式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截至今年7月底,已派出34名医疗专家累计坐诊1300余人次。
安全高效的“双向转诊”和精准、适宜的“分级诊疗”能力是衡量医联体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该院开通了“6666958”24小时服务专线,随时受理健康咨询、电话转诊请求;启用了双向转诊网络系统、手机APP等,基层医生可通过网络系统或手机APP将患者信息发送给该院对应专业医生进行下一步转诊治疗;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门诊患者优先就诊、住院患者直接入住病房,有效简化了入院流程,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同时急危重症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具备回转条件后可转回原所在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形成一个完整的双转闭环模式。
该院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借势借力建成了远程医学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三大中心”,用活优质医疗资源。目前,该院已为113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免费安装12或18导联心电图机,庞大的网络远程心电诊断服务站点覆盖了我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民营医疗机构。患者可在基层就医检查,由该院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电、影像专业医师根据检查内容进行及时、精准诊断。
漯河医专二附院将以医联体为平台,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促进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