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伟在传拓汉画像砖。
刘志远 摄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实 习 生 张爽爽
传拓是以纸和墨为材料,把刻、铸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图案等拓印在纸上的一种古老技艺,就像古代的“照相机”。最初它只是一种复制方法,在不断发展传承中,优秀的传拓作品被赋予艺术和审美价值。历史上留下许多传拓精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如今,传拓技艺虽仍在传承,但精于此道的人并不多。来自临颍的美术老师张彦伟是传拓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制作了千余张拓片,为传承传统技艺、传播漯河厚重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55岁的张彦伟自幼喜欢绘画。1991年,他进入当时的鹤壁教育学院美术专业学习。求学期间,张彦伟曾去新乡百泉景区写生。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传拓技艺。“当时我看到几位师傅正在拓石碑,一下子就被这项古朴的传统技艺吸引住了,留在那里看了两个多小时。”张彦伟说。
1993年,张彦伟进入临颍县南街学校,成为一名中学美术老师。教学之余,他喜欢收集汉画像砖,多年来共收集了400余件。1999年,张彦伟去洛阳学习时再次见到几位师傅在拓碑。“当时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传拓技艺把我收集的汉画像砖藏品拓印下来。”张彦伟说,回到漯河后他立即行动,买了很多关于传拓技艺的书籍,开始学习。
首先是制作拓包,“我制作了大小不一的拓包20多种,最小的只有黄豆那么大,方便制作不同尺寸的作品。”张彦伟说,因为有美术功底,他入门很快,不到半年时间就可以熟练制作出拓片。
随着对传拓技艺的深入学习,张彦伟逐渐被其艺术魅力感染,愈发热爱这项传统技艺。20多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传拓上,制作了1000余张拓片。这些拓片大的有两米多长,小的只有不到10厘米。内容不仅有他自己收藏的汉画像砖,还有小商桥石碑上的碑文和桥柱子上的图案、题记,以及许慎文化园里的汉砖、瓦当等。
2018年,南街村学校为张彦伟创办了工作室——尚汉轩金石传拓传习所,让他在校园传承这项传统技艺。
8月11日,在尚汉轩金石传拓传习所,张彦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传拓技艺。只见他从容地铺纸研墨,先用喷壶把纸面喷湿,再蒙上一层塑料薄膜,用扫刷把纸扫平,此时纸张已严丝合缝地贴在了被拓器物上。“这个过程叫上纸,接下来是上墨。”张彦伟边说边取过调好的朱液,用拓包蘸上朱液,神情愈发专注。随着他手腕的甩动,一个东汉瓦当开始在纸上显形。约10分钟后,他揭下晾干水分的拓片,一幅朱砂色的东汉瓦当传拓作品完成。
“近几天我正在传拓西汉的飞龙画像砖。此砖是残砖,但两面的图案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画像。先拓印龙头的一面,再用宣纸对好另一面,龙身和龙尾的衔接要严丝合缝、不留痕迹。”张彦伟介绍着自己尚未完成的新作品,“飞龙画像砖图案精致,传拓时需要用很小的拓包细细拓出,耗时较长。”
张彦伟多次受邀参加传拓展示,也经常帮助文化机构传拓古碑刻。2015年,他受邀对我市部分古碑刻进行传拓。2017年,他受邀参与市许慎文化园汉砖传拓馆200余个汉砖、瓦当的传拓工作。他的作品《乐舞百戏》《虎虎生威》等曾在各项比赛中获奖。
张彦伟不遗余力地为传拓技艺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美术老师,他不仅把汉画像知识和传拓技艺融入日常教学中,还在学校组建传拓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进行研习,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传拓技艺,也有人对它存在误解,认为一看就会,没什么技术含量,更与艺术无关。传拓是将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浮雕文物等拓制于纸上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国独特的保存金石文献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文物和古籍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张彦伟说,他将继续努力,为传拓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