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熊世珍夫妇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嘉明
近日,黄昏时分,记者在市区湘江路见到一对老人——老太太拄杖,老先生坐在轮椅上。他们相互扶持,缓缓而行,夕阳将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他们是84岁的王俊良与82岁的熊世珍夫妇,二人已携手走过60个春秋。
王俊良1939年出生,源汇区大刘镇人。1957年,21岁的王俊良只身来到东北,先在吉林省长春市一建筑学校学习,后来到敦化市一林场当工人。当时熊世珍在林场当小学老师。两人经同事介绍相识相知,并于1962年结婚。王俊良懂建筑、精通木工,会做家具。熊世珍每年都被所在学校评为“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林场成立初期,学校老师少,熊世珍同时教几个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放学后,她还要去林场广播站当播音员播报新闻,晚上七八点钟才能下班回家。王俊良非常理解、体贴妻子,总是提前做好可口的饭菜。那时候林场学校条件差,熊世珍上课没有教具,王俊良就动手给她做教具:教拼音用的四线格、写生字用的田字格,还有上数学课用的米尺、圆规。这些教具做工精细、尺度准确,学校的老师见了无不夸赞。
王俊良经常被派到山里检测木材。每次他都是早上天不亮就进山,一去就是一整天。每当王俊良进山,熊世珍都要等到丈夫安全到家才放心。当时林场离城市远,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熊世珍就用山野菜变着花样做出美味的饭菜,自己不舍得吃,都装进饭盒给王俊良带到山里吃。王俊良从山里回到家也会给熊世珍带回一些惊喜:一兜野山梨、几个松果、一捆野菜……熊世珍喊来几个孩子,一家人围坐一起,听王俊良讲山里的趣事。
“那时候我们每天的工作都非常忙碌。他没有给我买过礼物,我也只在登记结婚的时候给他买了一顶棉帽子。”当记者问起他们年轻时的爱情故事,熊世珍说,他们的爱就在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里。
1984年,王俊良、熊世珍一家回到漯河生活。熊世珍从此要离开生她养她的东北、离开父母和学生。虽有千般不舍,但是为了爱人和孩子,熊世珍还是千里迢迢跟着王俊良来到漯河,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刚到漯河时,熊世珍对气候和饮食都不适应。“世珍夏天受不了漯河的热,我就砌了个洗澡池,方便她洗澡。”王俊良不善言辞,但他知道,熊世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受了很多委屈,他总是默默地改善生活条件,以减轻妻子的思乡之苦。
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真诚和善良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
今年年初,王俊良在卫生间不慎摔倒,住进了医院。因为疫情的原因,熊世珍当时不能去医院照顾王俊良。她在家牵肠挂肚、坐立不安,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王俊良的病情,叮嘱他安心养病。“俊良啊,你要好好的,我等你回家。你病好了我们继续过日子。”王俊良住进重症监护室的那段时间,熊世珍让儿女们录制视频,探视时放给王俊良看。
王俊良出院后,熊世珍每天都尽量待在老伴身边,一遍一遍地询问他想吃什么,渴不渴、饿不饿,提醒儿女定时给老伴翻身。王俊良的记忆有时模糊不清,熊世珍就拿出从前的老照片,一遍遍给他讲过去的事,唤醒他的记忆。只要有空儿,她就坐在老伴床边,静静地看着他、守护着他。
如今,只要天气不错,熊世珍就让儿女用轮椅推着老伴出去散步,她拄着拐杖跟在老伴身边,拉着他的手,不时地抚摸他的头。60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或许没有说过“爱”这个字,更没有挂在嘴边的甜言蜜语,但爱情如糖,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牵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