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时节,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了解有关柿子的文化知识,相信大家会对柿子的喜爱加深几分。
自古以来,柿子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柿子。民间亦有风俗,春节时,有钱人家要摆一盘大橘子,橘子上面放柿子或柿饼,再将柏枝置于柿上,谓之“百事大吉”。旧时婚俗中,柿子也是必备的吉祥果之一,表示婚后事事如意、事事安顺。而柿子与如意更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许多国画名家都有传世的绘柿名作。
国人咏柿由来已久。最早歌咏柿子的诗见于南北朝时的南朝梁代。梁简文帝萧纲在感谢太子给他送柿子的文章《谢东宫赐柿启》中,形容柿子“甘清玉露,味重金液”。南北朝诗人庾仲容在《咏柿诗》中描写:“发叶临层槛,翻英糅花药。风生树影移,露重新枝弱。苑朱正葱翠,梁乌未销铄。”“苑朱”当为“宛朱”,指的是河南安阳产的红色柿子,“梁乌”则指河南开封产的乌青色柿子。
到唐宋时期,更有不少诗人对柿子的美味大加赞赏。唐代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诗曰:“柿红蒲(葡)萄紫,肴果相扶檠。芳荼出蜀门,好酒浓且清。”从题目即可得知,这是韩愈作为主考官在设宴招待“秀才”。诗句里的“芳荼”是指好茶,可见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与葡萄、好茶、好酒一同用来招待贵客。宋代杨万里在《谢赵行之惠霜柿》一诗中,一边盛赞带霜柿饼,一边念念不忘“柿叶临书”的榜样。“红叶曾题字,乌椑昔擅场。冻乾千颗蜜,尚带一林霜。核有都无底,吾衰喜细尝。惭无琼玖句,报惠不相当。”
在近现代文人雅士眼中,柿子圆硕而招人喜爱。老舍写他理想的居所时说,院子里一定要有几株果树,于是就在小院种了柿子树,还给院子取名“丹柿小院”;齐白石酷爱画柿子,还总要题上“事事平安”一类的吉祥句,借画寓意,借物送福,更曾自喻为“柿园先生”。
在中国美术界,以柿蒂四个萼片为造型的柿蒂纹是一种美观大方的传统装饰纹样。柿蒂纹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在汉代铜镜和服饰上应用得最多。此后历代的剑首、华盖、伞盖和各种建筑物上也经常能见到柿蒂纹。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