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

守正创新 传唱乡音


■李伯良 口述

本报记者 于文博 整理

李伯良,1940年生,我市著名剧作家、舞美设计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从事编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多年,荣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有多部作品被专业剧团搬上舞台并获奖,其中《岗九醒酒》获中国电视金鹰奖银奖。

沙河调作为流传于沙河流域的剧种,至今已经传唱200多年。沙河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集中反映了沙河流域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审美,是沙河流域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

从清朝到现在,岁月变迁中的沙河调经历过繁荣和低谷,它的发展凝聚了数代艺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沙河调的早期形成阶段,艺人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粗犷豪迈、铿锵激越的艺术特色。20世纪50年代,《金素梅》《竹藤之花》《商店风波》等新戏登上舞台,安金凤、刘梅英、李顺等一大批演员将沙河调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蝴蝶杯》一剧曾在武汉新汉剧场连续演出三个月。在戏剧名家荟萃之地能有如此成绩,可见沙河调受欢迎的程度。近几十年来,随着一些专业研究会和剧团的陆续成立,文艺工作者对沙河调开展了收集、整理、恢复工作,以张三旺为代表的一批沙河调演员通过各种演出形式,将《雷音寺》《黄鹤楼》等传统剧目带给更多观众。

2015年,沙河调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1年,沙河调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是对沙河调艺术的肯定,也有利于沙河调的传承发展。沙河调要把守正作为基础、创新作为动力,保持其在文学、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要通过老艺人挖掘、收集相关资料,尽可能保留传统剧目、唱腔,为沙河调的创新提供源泉。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是对演员的培养,还要对包括编剧、音乐、舞美等人才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要把更多沙河调剧目推向舞台,为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出。要通过举办艺术节、戏剧展演和评奖等活动,扩大沙河调的影响力,把沙河调打造成漯河的文化品牌。要加强剧本创新,创作出结合现实生活、反映身边人和事的新剧目,讲好漯河故事。

沙河调扎根于沙河流域,是漯河人割舍不断的乡情。从过去到现在,漯河人民对沙河调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渴望看到更多高水平的演出。沙河调应该有更精彩的剧目展现给人民群众。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