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景
案例:
李先生61岁,退休前是某单位负责人。李先生退休后,与同事的联系逐渐减少,偶尔在街上遇到熟人,也感觉他们态度冷淡。这让李先生很不适应,甚至有“人走茶凉”和“不中用了”的想法,人也变得郁郁寡欢,以致血压升高,头痛频繁发作。
张先生和李先生一起退休,他则觉得不再为工作烦心、饭局也少了挺好的。从社交圈回归家庭,终于有时间陪伴家人、做自己年轻时喜欢的事情了,他每天都感到很开心。
同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与认知不同,引发的情绪也不同。
应对:
察觉不良情绪。将自己察觉到的情绪体验写下来,并对自己说:我已经认清了自己的不良情绪。
寻找诱发事件。情绪的起源在于事件。是什么让你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也许一时说不清楚,可以梳理概括,比如身体健康、经济压力等。
探索自己的内心。比如是不是常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比如“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是没用”;是不是对事物可能发生的后果非常害怕甚至有一种灾难性的预期,比如“要是……我就完蛋了”等。
尝试自我教育。可以问自己:有什么证据表明你必须获得成功?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友好地对待你?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想意识。”还有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布,小儿子卖伞。雨天的时候她担心大儿子卖布的生意不好,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小儿子卖伞的生意萧条。日复一日,老太太愁眉不展。邻居知道情况后对她说:您真是好福气,晴天时大儿子生意好,阴天时小儿子生意好。老太太听后豁然醒悟。世事无好坏,换个角度看问题,结果会大不一样。
(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