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将《说文解字》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追本溯源充分理解语义,进而深刻地理解诗词包含的思想情感,传承古典文化。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说文解字》适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说文解字 初中生 古诗词教学 应用
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古诗词语言之凝练优美、音韵之婉转悦耳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它极富审美意味,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和逐渐形成的时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助其对传统文化从了解到感兴趣,进而到热爱,就如孔子所说的“知之、好之、乐之”。本人将《说文解字》融入古诗词教学,有一些方法和经验与大家探讨。
将《说文解字》与古诗词单文本教学相结合,形成教学案例,构建教学模式。
例如,有老师在“说文解字进课堂”的比赛中讲授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瘦字辨析字理,分析瘦的形旁和声旁,得出瘦的本义是指消瘦,肉少,也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瘦,臞也。”臞是肉少的意思,后来瘦就有了“弱、小、细、少”的含义。然后据此分析瘦在这首小令中的含义和情思,从马瘦联系到人瘦,让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深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单文本与《说文解字》相结合的案例。这个案例启发我们,要以关键字为钥匙,结合《说文解字》分析字理,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梳理多首诗词中的同一关键字,形成古诗词多文本教学案例,探索古诗词多文本教学实践新路径。
本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将诗词中的愁字进行字理分析,带领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愁情,家愁、乡愁、国愁、闲愁、离愁……古诗词中的愁情种类多样,但终归脱离不了一个心字。带学生逐一了解每一种愁背后的故事,才会明白作者的情感,这样做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多文本教学让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对比多首诗词中同义字、近义字,析形索义、追根溯源探寻其差异,带领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从字本位角度探索古诗词多文本教学实践新路径。
有名师在讲授《说文解字——月》一文时,讲解了月的含义以及与月有关字的分类,并结合《说文解字》运用字理进行形义关系教学,带学生学习明、朔、霸、望这几个字,让学生感受了诗词文化中月的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以及整合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探索和运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具体体现。
传承汉字文化,为古诗词教学增添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利用《说文解字》带领学生析字理、学古诗的同时,也要结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关键汉字蕴藏的文化,将汉字、诗歌与文化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初中阶段古诗词的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说文解字》让我们对造字法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也了解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是古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借助《说文解字》追本溯源,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同时,学习了解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漯河市实验中学 李 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M].中华书局,2007.6
[2]郭弘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3.1
[3]刘素芳.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苏州大学,2008.7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说文解字〉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立项编号:JCJYC2201110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