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孩子立哪些规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行为特点来决定立什么规矩,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我把适用于儿童的规矩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事关生命安全的底线规矩。这类规矩是孩子需要最先接受和理解的。比如交通规则:不可以闯红灯,不要乱穿马路,乘车时不能将头、手伸到窗外,等等。还有关于防拐卖、防食物中毒、防溺水、防触电等规矩,家长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孩子必须掌握,严格执行。
第二类,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的规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麻烦,不完全是性格问题,还可能是因为不懂规矩,无意中伤害了别人,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家长要反复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喊大叫;没有经过别人允许,不擅自拿别人的东西;乘坐公交车要给老人让座,不能用脚踹前排座椅;给别人添了麻烦,一定要当场道歉;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不要对别人品头论足;别人请你吃东西,可以说‘我吃饱了’,不能说‘真难吃’;等等。
第三类,对孩子成长有深远意义的规矩。首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不熬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电视再好看也要遵守约定的时间;每天阅读;等等。其次是优良的品质,比如守时、乐于助人、信守承诺等。家长应该把这些规矩制成家规,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积极影响。
据《现代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