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5月25日 星期

向上人生路


■武立峰

1968年3月,我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部队的一名战士。到毛主席身边当兵,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记得我离家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放声大哭。我不知道他为啥哭,也可能和我一样太高兴了。

我雄心勃勃,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入团、入党,争取提干!在部队,天不亮我就起床打扫卫生,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一有空就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入伍四个月我就入了团,入团不到一年就光荣入党,还成为师里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71年我复员了,提干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不怪部队首长,比我条件好的战士没提干的多了。“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点儿觉悟我还是有的。

当年3月,我回到了离别三年的家乡——可爱的武营村。重回故乡熟悉的怀抱,我感受到了在别处不曾有的亲切。

有一天,村支书来到我家,告诉我说:“县退伍办来电话了,省测绘队要人,选中了你。”我很高兴能获得这个工作的机会。过了几天,村支书又接到电话:县退伍办通知我去体检。就这样,我成了河南煤田地质局地质队的一名勘探工人。

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我在河南煤田地质局地质队工作了16年,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深爱的地质事业。同时,在这里我也实现了自己的写作梦。我曾负责地质队的宣传工作,撰写了很多新闻报道、散文随笔等,有不少作品见诸报端。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孩子渐渐长大,面临教育和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农转非”。

1986年下半年,《漯河报》(《漯河日报》的前身)在《解放军报》上发文,希望部队的新闻人才到报社工作。于是我给当时的《漯河报》总编辑张水河写了一封自荐信。一个星期后,我接到盖有报社公章的回信。信中说:“如所说情况属实,我们愿意接收,请顺便把代表作带来。”我到漯河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漯河报》总编辑张水河(张水河同志已经以95岁高龄仙逝)是1952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亲切随和、平易近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让我如沐春风。

我到报社工作后,我的妻子和两个大些的子女的“农转非”问题也解决了。后来报社第一座家属楼落成,我分到一套三居室的住房。从此,我把自己的命运和报社连在了一起,勤恳工作直到退休。

回首往事,有喜有悲、有苦有乐。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了梦想不懈努力,人生终会收获喜悦。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