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俱乐部(网友“军哥”拍摄于2005年12月)
■本报记者 郝河庆
2008年6月13日,在市政府公布的我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坐落于市区滨河路东段的海员俱乐部入选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目录。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2013年的沿河开发中,海员俱乐部被拆除。存在了55年的海员俱乐部,见证了漯河航运的发展和衰落。
追忆:曾经辉煌的往昔
7月7日下午,市区光明路市场内熙熙攘攘。市场北门的滨河路上,运送货物的小型车辆川流不息。今年65岁的居民张松林站在市场北门指着马路对面告诉记者:“海员俱乐部原来的位置就在这里。以前这里可热闹了,我经常来看电影,那时的票价才一毛钱。”
“那个年代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看电影是一种时髦、排场的娱乐方式。”附近居民王大姐今年60多岁,祖辈都是船民。她对在海员俱乐部看电影的情景记忆犹新:“海员俱乐部售票处每到月初就会贴出本月的放映计划,还有花花绿绿的电影海报。俱乐部内置木质座椅,人站起来时座椅就会自动立起来,发出‘啪啪’的声音。”
今年75岁的原沙河航运处退休工人付保善出生于船民世家,从事航运40余年。老人告诉记者,他当年在沙河航运子弟学校读书,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在海员俱乐部,是一部动画片,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世纪60年代,附近的河滩里修船的声音彻夜不绝,岸上堆满了货物,码头上车水马龙,搬运队来来往往,小饭馆及各种小摊点排列在河堤两边,小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川流不息,是一个繁华的地方。”付保善说。
网友“军哥”是我市一名资深摄影师。2005年12月的一天,“军哥”拍下了海员俱乐部的外部照片。这张拍摄于18年前的照片弥足珍贵。尽管外墙斑驳、玻璃门窗残缺,已经不具备使用功能,但“海员俱乐部”几个大字飘逸洒脱,金穗、齿轮、铁锚、旗帜组成的徽标极具美感,整体建筑造型优美、古朴简洁,虽饱经沧桑仍浑厚典雅。
历史:见证漯河航运的繁华
漯河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重镇。据《漯河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后,漯河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1958年7月,漯河船民公社成立,有职工4000多人,船500多艘、载重吨位8000多吨。到1959年,漯河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水旱码头”,居全省港口之首。
在漯河航运发展繁荣的背景下,继1953建设工人文化宫、1956年建成漯河剧院后,1958年,当时的沙河航运处兴建了全市第三座新式剧场——海员俱乐部。俱乐部采用砖木结构,有座位1200个。令人遗憾的是,题写“海员俱乐部”的作者以及徽标含义史料上没有记载。
据记载,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漯河沙河航运最繁荣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舞阳马湾拦河闸和周口拦河闸的相继建成,两个拦河闸均未设船闸,曾经辉煌的漯河航运从此衰落了。至1975年,河南省境内沙颍河全线断航,漯河繁荣的航运业慢慢凋败。
展望:向着未来扬帆起航
随着航运业的逐渐衰落,海员俱乐部的经营陷入窘境,其维护经费也逐年削减。据付保善老人回忆,1980年前后,省交通厅曾划拨专款对海员俱乐部进行大规模修缮。但海员俱乐部以放映电影为主,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沦为“弃儿”,于20世纪90年代荒废,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漯河航运业繁华的见证,2008年6月13日,海员俱乐部被市政府公布为我市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成为我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网友“军哥”提供的另一张照片显示,2013年10月,在沿河开发建设中,“海员俱乐部”被拆除,成为一片废墟……
2019年7月26日,漯河港正式开港,续写曾绵延千年的航运史话。如今,漯河港码头船来船往、卸货装货,一派繁忙景象,曾经“水旱码头”的盛景再现。逐渐繁盛的航运业会催生更多新船民。复兴的港口带来的不仅是货畅其流的便捷,还彰显了这片依水而居的土地更加开放的胸怀。向着未来,漯河港正扬帆起航,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