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有意识地提升孩子的情绪品质,培养孩子自我接纳、自我赏识和包容他人、欣赏他人的品质。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达成内在自我的和谐,不容易和自己较劲或钻牛角尖,也不容易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
父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可倾诉的对象,给他安全的宣泄情绪的空间。比如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一些困扰或产生了一些情绪,他可能不知道该向谁表达。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这时最好能给孩子可以倾诉的空间和时间,或者暂时充当孩子的“出气筒”。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学校压力很大,回到家里后,父母又要求严格、不善交流,也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孩子就可能一直憋着,最后就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比如刚入学或者转学时,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孩子情绪不稳定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他的感受,不要压制他,而应多给他一些理解和包容。
要允许孩子哭。哭是人类情绪的自然表露,也是表达感情的正常方式。对孩子而言,哭是表达需要、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哭泣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能纾解人的不良情绪,减轻由于某种伤害或压力带给人的痛苦。所以,父母不要看到孩子哭就生气或强行阻止,要允许他适当地以哭的方式将不良情绪宣泄出去。
帮孩子找到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最好能引导他找到合理的宣泄渠道,比如运动、听音乐、大哭一场、找人倾诉……还可以将情绪转化为不伤害自己也不影响别人的语言、声音、行为等,比如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喊几嗓子,或者打沙袋、枕头等。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情绪表达,与他共情,真正去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纳和理解的,他的情绪会更快平复,并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学习到如何与人共情。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