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老巷东安街
■文/图 本报记者 郝河庆
百年老巷东安街位于市区老街西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这里形成了繁华的东安市场,曾是漯河的商贸、文化、娱乐中心,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聚集之地,在漯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月5日,记者走访东安街。东安街北起受降路、南至老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很不起眼。记者从南口步入东安街时,看到源汇区老街办事处在街道一侧建有宣传墙,介绍东安街的前世今生。宣传墙上的文章讲述:“东安街街名源于抗战时期的东安市场。当年漯河地处交通要冲,是京汉铁路的必经之站,水上航运能入淮到达上海。于是一群善于经营的怀庆府人集结于此,经营针织、布匹、生活日用品等,形成早年的东安市场。”
“东安街分为南、中、东、西四条小巷。以前这条街上住的都是生意人,各家临小巷的门面房装有一扇扇活动门板,便于白天营业时敞开门户。”走访中,今年82岁的东安街居民肖凤莲对记者说,“当年居住在这里做生意的大多是怀庆府人,现在还有后裔在此居住。”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怀庆府在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里包括现在的焦作市、济源市和原阳县。东安街居民于东亮今年60岁,他引领记者前去寻找怀庆府人后裔。“我们这儿都称怀庆府人为‘怀串儿’。‘怀串儿’做生意很精明。”于东亮说。
怀庆府人后裔吕金平今年66岁,居住在东安中街15号。据吕金平讲述,他的父亲祖籍焦作市武陟县,早年逃荒来到东安街居住,以经营肥皂等日用杂货为生。在他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东安街的居民十户有八户都是怀庆府人。后来,东安市场生意日渐萧条,很多老邻居都返回了原籍。
“那时东安市场是漯河的商贸、文化、娱乐中心。现在东安街居委会所在的位置就是当时东安书场里规模最大的一家说书棚。”吕金平说。他的话在一位漯河网友的文章《老漯河人,你知道东安书场吗?》里得到印证:“东安书场是一条很宽的大街,大街两旁是一个挨一个的说书棚,光说评书的书棚就有五六家,还有说大鼓书的、唱河南坠子的,耍把戏、卖艺的,摆摊游街卖各种小吃的,干什么的都有。”
据《漯河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随着交通位置的变化,漯河逐渐成为附近农产品和牲畜的集散地。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漯河火车站附近形成了马路街、老街等30多条主要街道。1945年8月日军投降,漯河经济渐渐复苏,在老街西头以北新建了东安市场……”
我市已故民俗专家张福祥在《漯河东安市场的三教九流》一文中介绍说:“东安市场建于1947年,1953年逐渐消失,虽然前后不过七八年时间,但在漯河的文化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东安街形成于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之后,而东安市场的兴建是在1947年,百年老巷名副其实。张福祥还在文章中描述了东安书场的盛况:“东安市场的东北处是坠子书社,搭着席棚,周围用秫秆围起。西北处是王国聘的大力丸摊位,往南是张连生、纪侠生的说书棚,中间靠西是赵少勤的相声棚,南边是李子敬的善书棚,其余都是露天小摆设。算命的、卖大力丸的、玩杂耍的、唱曲艺的四类艺人构成东安市场的主体。”
东安市场已随着历史变迁而消失,东安街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作为一条特色历史老街,却是漯河厚重文化的见证,将悠悠往事向人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