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玉
8月17日,“河南省曲艺之乡”授牌仪式暨第十三届河南省少儿曲艺大赛颁奖典礼在舞阳县举行。舞阳县曲艺历史悠久、曲种丰富、特色鲜明。进入新时代,该县在组织领导、人才培养、创作表演、场地建设等方面用心用力,奏响了发展当代曲艺事业的华美乐章。近期,省专家考察组在实地考察、听取汇报、调研评审后,正式授予舞阳县“河南省曲艺之乡”荣誉称号。
深厚积淀滋润舞阳曲艺
“河南省曲艺之乡”评选是省文联、省曲协为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繁荣发展曲艺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文化建设、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舞阳县能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提及舞阳的深厚文化积淀,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有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贾湖骨笛。其实,舞阳的曲艺文化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中原文化的熏陶浸染,为舞阳民间说唱艺术发展提供了成长壮大的沃土,河南坠子、三弦书等曲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历经百年传承演变,发展成根脉发达、枝繁叶茂的曲艺百花园。其中,河南坠子早在180年前就传入舞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里走出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河南坠子传承人陈梅生等优秀曲艺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舞阳曲艺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艺术追求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创作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进入新时代,舞阳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曲艺传承发展作为点亮群众生活的重要部分,将“以文增信”战略部署列入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助推全县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如今,舞阳民间曲艺蓬勃发展、群众基础深厚,几乎村村都有能拉上两段、哼上几句的曲艺爱好者。
传承发展走出特色之路
“铁算盘,没虚传,哪轻哪重算得周全。参加医保不含糊,为的是家庭祥和保平安……”8月18日,在舞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河南坠子小品《哪轻哪重》的排练紧锣密鼓进行着。“豫剧小品《法与情》、音乐快板《医疗保险是后盾》、河南坠子小品《哪轻哪重》是我们最近在排练的作品,很快会去机关单位、企业及社区演出。”舞阳县曲艺演员介雪芹告诉记者。
近年来,舞阳县曲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曲艺创作硕果累累。曲艺工作者进校园、乡村、社区、企业等,几乎每天都在演出。他们不断开拓创新,用新作品新曲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017年,陈梅生与舞阳曲艺演员介雪芹、陈文玲、李艳惠以及琴师闫献春等人在舞阳创办陈梅生河南坠子传承基地,义务传承推广河南坠子;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每周六为学员授课,已培养河南坠子学员百余名;组建舞阳乡村艺术团,开展送曲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讴歌新时代,倡导移风易俗。
2020年5月,在舞阳县文广旅局的大力支持下,陈文玲、介雪芹、闫献春等曲艺爱好者以辛安镇康庄村已有的文艺队伍为基础,创办康庄文化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有百余名正式社员。他们聚在一起创作、演出、教学,弘扬乡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生活,已创作出小品、快板、河南坠子等作品百余件。他们不仅深得社会各界好评,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并受邀到北京、无锡、郑州、南阳等地演出。
近年来,舞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舞阳县被评为河南省曲艺之乡对我们来说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期望能把‘河南曲艺之乡’这块招牌转化为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动力,为舞阳新时代、新阶段、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舞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晓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