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年人晕倒后以为自己患了脑梗死或者心脏疾病。医生经过完善一系列检查后,未见明显病灶,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人体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或头部倾斜大于60度),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部分患者合并卧位性高血压,即卧位性收缩压≥150mmHg或舒张压≥90mmHg,伴有头晕、晕厥、晕倒等常见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当人体由卧位变为直立位时,大量血液聚集在下肢,交感神经反射后通过血管收缩、心跳加快来升高血压。如果人体调节机制出现问题(如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减弱、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等),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减低。一些外源性药物也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如降压药、硝酸酯类、a受体拮抗剂、抗帕金森药物等。帕金森病、多发脑梗死、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严重主动脉狭窄、二尖瓣狭窄、严重贫血等患者也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怎样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如果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首先要排除患者是否服用相关药物及是否能减量或停用。患者可以适当增加体液补充,从而补充血容量,但心肾疾病患者需要慎重。患者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要缓慢过渡,避免用力过猛、迅速起立,平时也可多做下蹲、绷腿等动作增加下肢肌力,夜间睡眠时可适当抬高头位。
合并卧位性高血压的患者如果收缩压超过160mmHg~180mmHg时可能需要干预;对于站立时血压下降幅度大的患者,往往需要更高的卧位血压来保持站位血压。所以,医生建议合并卧位性高血压患者白天尽量选择坐位的姿势、夜间适当抬高床头,如果白天血压显著升高而需要口服降压药,则要警惕起夜时低血压引起的摔倒风险。赵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