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气寒冷,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们取暖所用的燃料是什么?各个朝代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燃料供应呢?
唐代钩盾署调配燃料供应
在10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长安冬季取暖的燃料无非木柴、木炭、煤炭和焦炭4个类别。当时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最多时达百万,柴薪需求量非常大。
当时,长安居民取暖所用燃料主要是木炭,而木炭烧造场所在长安附近的南山,这一带的农民多被编为炭户,成为专业烧炭人。白居易《卖炭翁》一诗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长安最繁荣的西市里有专门制造、贩卖木炭的店铺,还有许多炭商将炭放在牛车或驴车里,或者直接背在背上走街串巷地叫卖。
除了百姓贩卖的柴薪,朝廷又在岐州、陇州等距离京畿稍远的地区采伐薪柴。朝廷在京畿附近的户县、周至、宝鸡、眉县等地设立了专门的官署,确保长安的柴薪供应。
皇帝和官员所用取暖燃料则有专门机构负责供应。唐代负责京城薪炭供销的专门机构是司农寺属下的钩盾署,下设令二人、丞四人,以及府、史、监事和掌固等多名吏员。当长安城薪炭供应不足时,朝廷又会特别设置“木炭使”以加强薪炭的供应。“木炭使”常常由政府高官兼任。
为了解决薪炭缺乏的难题,唐代宗永泰二年九月,木炭使黎幹曾建议朝廷开漕渠从南山向长安调运薪炭,渠阔八尺、深一丈。在薪炭供应紧张时期,钩盾署曾经限制过京城官员的薪炭用量:“凡京官应给炭,五品以上日二斤。蕃客在馆,第一等人日三斤,已下各有差。其和市木橦一十六万根,每岁纳寺;如用不足,以苑内蒿根柴兼之。”
宋代多措并举保燃料供给
北宋京城开封雪灾频发,出现了数次人畜冻饿而死的事件。为了应对雪灾,保障城市薪炭供应,北宋朝廷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首先是提升供给能力,增加物资供应,采取了引洛入汴、优化燃料结构、鼓励贩运贸易等应对措施。针对汴水仅有“二百余日”的运输时间,北宋朝廷引洛入汴,延长汴水运输时间,提升运输能力,使汴水“四时行流不绝。遇冬有冻,即督沿河官吏,伐冰通流”。在优化燃料结构上,主要是增加煤炭供给。煤炭“熙宁间初到京师”,至徽宗宣和二年,开封已设有“河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河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京西软炭场,丰济石炭场,城东新置炭场。”煤炭的供应能力大大提升,缓解了冬春时节燃料的供需矛盾;再就是减免税收,鼓励民间贸易。这些措施对增加开封燃料的供给起到了很大作用。
同时,北宋朝廷在开封建立燃料常平仓,以增加燃料储备,遇冬春严寒减价售卖,增强了开封遭遇雪灾时的抵御能力。宋朝廷曾动用储备薪粮物资对城中的官军进行相应的赈济,对于百姓中的老幼疾弱,则予以收养,以免其遭受冻饿。
明代停止征收煤税
明朝廷非常重视冬季的燃料供应。嘉靖年间,北京曾一度出现薪柴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那时煤炭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已经很普遍了,于是朝廷鼓励在北京西山进行采煤,解决了北京的燃料供应之急。
北京西山一带历来生产煤炭。到了明代,西山开了许多煤窑,其中大部分都是民窑。朝廷为了增加税收,便出台征矿税的政策。
明万历三十一年正月,朝廷派遣太监王朝负责西山一带民窑的矿税征收。先前只是马鞍山黄树园地方官窑一处收税,王朝上任后,擅自做主将西山一带的煤窑一律纳入征税范围,甚至还动用军队强行征缴,致使窑民愤怒,直接涌至皇宫门前请愿,造成北京煤炭断供,冬季取暖大受影响,百姓苦不堪言。为此,神宗派内阁大学士沈一贯去处理此事。沈一贯了解情况之后上奏请求将王朝召回。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随着全国矿使的召回,西山的煤税停止征收。北京煤炭逐步恢复供应。
清代取消采煤禁令
清代一些保守、迂腐的官僚以种种理由禁止开矿。他们认为风水和地脉是兴衰福祸的依托,如果掘地挖煤就会伤到地脉、毁掉风水。这些说辞在全国大行其道,各地都有禁止采煤的规定,影响了京城百姓取暖用煤。
清乾隆五年二月,大学士赵国麟经过大量调查之后上书乾隆皇帝,要求解除煤禁。本来就对煤炭生产十分支持的乾隆皇帝,看到赵国麟的奏折后,立即批示:“大学士赵国麟此奏,著各省督抚酌量情形,评议具奏。”同时下令全国各省一律取消采煤禁令,并要求各省督抚详细勘察本省的煤炭资源情况,制订出具体的煤炭开采计划和措施,向朝廷汇报。与此同时,乾隆对各地的采煤奏折认真研究,及时处理批复。此后,全国的煤窑数量、煤炭产量增长很快,仅北京地区的西山、宛平、房山一带,煤窑就多达近千个,有效地保障了当时北京地区百姓冬季取暖的用煤。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