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纪山
到了舞阳,胡辣汤自然是要喝的,烙馍也是要吃的。
前些日子,舞阳县保和乡袁集村举办了烙馍节。数十盘鏊子一字摆开,火苗映红了人们的笑脸,面香在空气里氤氲,吸引了众多游人。这对于传承好、弘扬好舞阳地方传统饮食文化,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一个地方饮食的形成和流传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风俗习惯有关。北舞渡的胡辣汤、杠子馍自不必说,还有吴城的锅盔、侯集的肘子。当然,也少不了烙馍。
先把面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再揪成鸡蛋大小的面剂,在面板上用两头尖的小擀杖擀成圆片片,摊到鏊子上小火烘焙,翻上两三遍后即熟。趁热吃时,劲道且略带甜味。若蘸着辣椒汁、蒜汁或香椿汁吃,佐以稀饭,也算是一道农家早上晚间的家常饭食。但放凉后又干又硬,难以咬嚼。
烙馍又叫单馍,烘焙时得用大火烧热鏊子,把握好火候,仅翻三下,翻得次数多了易焦易干,缺少了绵软与劲道。若鏊子热度不够,火候把握不准,烙制出来的馍没有“焦花儿”且“夹生”,不仅没了麦香味,还有一股烟熏火燎气。
光景不好的年月,烙馍常被用来招待客人和工匠。家里来了客人,或者修房盖屋、打制家具,几张烙馍加一小盆豆腐菜或菜肴上面放几丝金黄的鸡蛋皮,便是上好的招待之物。家里有小孩子和上了年岁的老人,挑几张烙馍,用笼布包好,就是他们最好的营养品。因为那时,一般农家除了一把麦面,实在没有再好的东西了。
光景好些后,记得那时村里人很少在家里吃饭,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幼的,都端着碗到村里的吃饭场去吃。有人一手端一大海碗稀饭,一手端着盛有辣椒汁的小碗,小碗上摞着五六张烙馍;有人干脆用一根筷子穿起来高举着,或蹲在地上,或蹲靠着树干,蘸辣椒汁吃着、喝着、喷着……这场景,在过去的中原农村随处可见。
世上再好吃的东西,就怕顿顿吃、天天吃、年年吃。在过往漫长的岁月里,烙馍就一直是农村一日三餐的主要饭食,那是很吃够人的。但在那些年代,吃饭没有选择,为了填饱肚子,再不想吃的饭食也得咽下去。这是生活的一种无奈。
小时候我常听村里老人们在一起闲谈,说有山西人来河南做客,吃了烙馍,喝了稀饭,扯起闲话,说:“你们河南人哪儿都实在,就是馍做得假,跟纸一样薄,吃多了叫人笑话,只能拿捏着吃。哪像我们那里,炕出来的馍馍一指多厚,大如锅盖。”想想也的确如此,这并非是巧妇的刻意为之,应该是一种生活的精打细算。缺粪少肥的年代,麦子产量低,一人只分百把斤麦子,人来客去得支应,逢年过节省不得,老人小孩得贴补,里除三外除四哪还有多余的麦面。所以,乡下就一直流传着“烙馍省,蒸馍费,常吃油馍要当(寄卖)地”的俗语。
薄如纸帛的烙馍,如同把鸡蛋的蛋液搅碎,在热油锅上旋出的薄鸡蛋皮一样,都是祖辈苦难生活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精巧之作,馨香中带着苦涩,礼敬中含着无奈。
烙馍真正成为农家饭桌上的家常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事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饭食日益的多样化,烙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普普通通的烙馍走上了街头、进入了餐馆酒楼。烙馍的吃法花样翻新,烙馍卷蘸酱大葱、烙馍卷懒豆、卷槐花、卷豆芽、卷辣椒圈、卷蚂虾……可谓无所不卷。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一村一品”风生水起,访古迹谒先贤探究地方文化,游乡村赏美景品尝农家美食,已成为一种新的出游方式。没事时,带上家人,来舞阳吃烙馍卷菜,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