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上下同心抗疫三年多,每个人都留存一份不可磨灭的记忆。春暖花开之时,熟悉的景象翩然回归,大美漯河生机无限。一年来,全市牢牢把握“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主基调,奋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速提质,快速朝着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文艺是时代的嘹亮号角,文学与时代息息相关。作为漯河先进文化宣传的窗口,《水韵沙澧》副刊始终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谭艺君的散文《灯河璀璨,照见幸福》以沙澧河沿岸“秀水天来 漯在其中”十里灯廊春灯节为切入点,浓墨重彩地为我们展现了元宵之夜成千上万盏不同造型的花灯同时点亮的盛况。作者与广大市民一起徜徉,边走边看,滚烫的笔触情难自禁地写下对春天的礼赞。无独有偶。散文《枫叶红于二月花》是由第六届中原(漯河)红枫文化节激发出的灵感。作者从大杨村的千亩枫林写到红枫广场的片片红叶,从红枫的生长姿态写到枫树的生命精神,并由个体亲情延展到沙澧大地的文化情怀。文章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写出了深情、写出了温度。散文《漯河:水天辉映的星光剧场》呈现的是漯河的科技文化。在作者笔下,千架无人机表演不仅给我们讲述了精彩的漯河故事,也让更多人发现了仰望星空的乐趣。而散文《贾湖:远古桃花源》则是作者亲临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幕现场而引发的感慨。寻根贾湖,赓续文脉,洞见未来。作者行走在贾湖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终于发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人们对真善美和生活理想的永恒追求。”上述四篇散文从宏观角度全景展示漯河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新气象,给予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散文《远香塘赏荷》则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远香塘位于沙澧河风景区的沙河北岸,原是两个臭水塘,塘边杂草丛生,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周边居民苦不堪言。2018年这里提升改造之后华丽蝶变,成为漯河人向往的赏荷胜地。采用类似手法展示漯河幸福之城宜居宜业和文明和谐景象的作品还有倚天的《小城看河》和包广杰的《我家住在幸福渠边》。
《水韵沙澧》副刊在扶植重点作者的道路上向来都是倾尽全力。郎纪山的“乡村记忆”系列散文,如《烙馍记》《远去的耧铃声》《灶火记忆》《芝麻叶面条》《懒豆香》《夏日记趣》《当年的味道》《游乡果子》《夏日农事忙》等篇章多以农村物事为背景,文字自然率真、生动幽默,时不时地蹦出来一两句方言,冷不丁地点缀一两个俗语、歇后语,有细节、有温度且接地气,读起来亲切自然。吴继红是个多面手,以散文见长。她写乡风民俗的散文多有佳构,如《落在村庄的云》《乡村物语》《风吹过的地方》《那些店铺的名字》等;而《白露为霜》《食花记》《落花满襟》《秋色》等,风花雪月,略嫌轻飘。安小悠是我市的高产作者。她写花草树木、乡村往事、时令节日、果蔬美食等,语言好、脑子活,题材不拘、写法多变。她的20篇散文,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南方有客来》《木旁一枝春》《红柿如灯》《秋日紫薇》《时光酿出桂花香》《朋友圈十年》等作品。不过,我想说的是,越是成熟的作者,下笔越得慎重,越得给自己设置难度。写得太“油”,同层面重复,则是写作的大敌。陈思盈的散文《心头的那丝甜蜜》由自己偏爱的美食想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想到漂泊者的打拼和成长,写出了深度;《麻雀记》则写出了高度——别人讨厌麻雀,她却为它鸣不平,认为鲲鹏有鲲鹏的志向、麻雀有麻雀的快乐,它们的选择都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其实,庸常生活中有多少人不就像那只忙碌而知足的麻雀?余飞的《75·8洪水亲历记》,真实客观地为我们再现了40多年前的那场灾难,让我们跟着抢险突击队的木筏,一路听哭声、奔村庄、啃冬瓜、历险情,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很足,兼具文学性和史料性。此外,张翠华的《那些天》、孙幸福的《胡辣汤里的乡情》、魏军涛的《村庄的树》、陈猛猛的《小镇上的理发店》、池玉枝的《每一天都不可复制》、王晓景的《粥可温》、贾鹤的《最好的我们》、邢俊霞的《在海边》、韩月琴的《送儿上学》、王春红的《去倾听吧》、王艳敏的《沙漏与人生》、邢得安的《芝麻飘香》等散文也都可圈可点、各有千秋。
诗歌是文学的轻骑兵。《水韵沙澧》副刊对诗歌作者厚爱有加,给予他们充裕的发表空间。尹文阁是我市小有名气的诗人,曾在全国八大诗刊发表过重要作品。他的诗歌以怀乡为主,偶有生活纪实和生命思考,《风说》《欢欣》《时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作品。李季能文能诗,生活当中的琐事、情绪、记忆、思考皆可入诗,乡情友情爱情都有涉及。如《清明的雨依然下着》《把秋色酿成酒》《此去长安》《菊花辞》《致友人书》《花闲开》《窗台的月光》,都是不错的作品。李季的诗歌深耕多年,无论立意还是语言都已趋成熟。仲信的诗歌以思想性见长。他的诗朴素真诚、见识独特,既能在普通的事物中开掘出不寻常的意义,又能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迸发灵感的火花。如《美好的事物》《家乡的歌》《霜降之后》《第一场雪》,都有触动人心的精彩。于贵超是一名基层作者,坚持写诗二十多年,非常不容易。他的《雨后的月光》《落叶的树》《日子》颇有特点。此外,苦丁的《小村》《这一段日子》、赵根蒂的《自在飞花》、宋离波的《童谣里的时光》、薛文君的《醉春》也让人印象深刻。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漯河诗人能耐得住寂寞,坚守诗歌阵地,创造如此不俗的成绩,实在难得。
《水韵沙澧》副刊的栏目设置别具匠心。此前,版面曾开设《沙澧写手》专栏,以作品加评述的方式,推出全市的重点作者四十多人,广受读者褒赞;2023年又设置了《我的文学之路》栏目,也是大手笔。作者涵盖成名作家、漯河籍作者、农民作者、女性作者,将近二十人。总之,只要是文学路上的追梦人,只要对文学有一己之见,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吐露心声。我想,这个栏目开设的意义是两方面的:对于作者,是回顾,是反思,是总结,是重温初心更好地前行;对于读者,则是汲取和借鉴。有些文学爱好者写东西不自信,视发表作品为畏途,那么这个栏目恰好给他们提供参考。此外,巾帼风采专版、美食节专版、八一建军节专版和国庆节专版等,也让人耳目一新。
《水韵沙澧》副刊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纸媒高地,内引外联,不定期地组织读书会和文艺小方桌活动。这些平台的搭建,让热爱文学和阅读的人群有了一个思想碰撞交流、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培育和拉动了一大批创作活跃的作者队伍,如温媛媛、赵会玲、郞新华、韩芳、张一曼、梅丹丽、李伟峰、侯世民、朱超、雨菡、穆丹、周桂梅、刘瑞阁、包素娜、赵娜、刘培、孙群生、孙卓娅、卢奎军、程慧鸽、王艳敏等。如今,这些在水韵沙澧读书会扶植下成长起来的作者已经成为漯河文学发展的后继力量。希望这些作者珍惜机遇,树立更高的文学目标和追求,沉下心去,多读书、多感悟,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感悟和文学品质,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
漯河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城市,外界需要了解漯河,漯河也需要走向全国。希望活跃在《水韵沙澧》副刊上的广大作者积极投身于漯河“三城”建设的生动实践,从身边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呼声中萃取题材、提炼主题,用生花妙笔展现漯河的历史之美和文明之美,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中漯河人民争先出彩的恢宏气象,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为城市发展赋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漯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