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二十多年前,我怀揣文学梦想来到漯河这片热土,从此与《漯河日报》副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我在临颍的一家企业上班。刚开始我在车间当带班长,过着三班倒的生活。不上班的时候,我就去单位阅览室看报刊。当时,《漯河日报》还叫《漯河内陆特区报》,和《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一起摆放在阅览室的报架上。我最先看的就是《漯河内陆特区报》的副刊。有时,当天的报纸送来后还没及时夹到报夹上,我就向管理阅览室的大爷要。因为刚到漯河不久,口音还带着浓浓的家乡味,大爷对我的印象非常深。每次我去阅览室,他总戏谑地跟我打招呼:“蛮子孩儿来了,今儿啥班呀?这是今天的报纸,你先看吧!”
半年后,我调到行政办公室,有了属于自己的《漯河内陆特区报》,每周一期的副刊可以随便看、反复看,喜欢的文章还能剪下来贴到笔记本里收藏。
这期间,我开始动笔写稿,并尝试给副刊投稿。稿子工工整整地写在方格稿纸上,通过邮局寄出。稿子寄出后,我每天都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下期副刊的出版。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我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对照副刊上的文章找差距,查找不足,以便改进。投稿大半年后,终于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发表的文章内容写的是家乡的那条河。发表的第二篇文章写的是我初二时候的班主任——我的文学启蒙人。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教师节专版上,我还专门把那期报纸寄给了这位老师。
因为不安于现状,不久后我离职去了外地,先后漂在郑州、嘉兴、北京、上海等地。由于在报纸上发表过作品,加上有好几年的办公室工作经验,我一直从事的都是行政管理以及和文字有关的工作。人虽去了外地,但每次和以前的同事联系,我都嘱咐他一定把每一期《漯河内陆特区报》副刊给我留着。放假或休假回到临颍,我依然能看到副刊。那时,虽然文章写得少了,也不再投稿了,但副刊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2009年,我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并安家漯河。小区大门口的阅报栏里能看到每期的《漯河日报》和《漯河日报·晚报版》。日子相对安定下来,我开始重拾文学梦,并给日报和晚报的副刊投稿。这时候,我投稿已经用的是电子邮箱了,简单快捷。和编辑加了QQ好友,沟通也方便了,文章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可以随时交流。我所遇到的文学版编辑都非常有耐心,写作中遇到什么难题、不知如何修改,请教他们时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那时,由于前几年积累了几十篇稿子,所以我的发稿率也非常高。这给了我很大信心,坚持写下去,并告诫自己绝不言弃。
《漯河日报》副刊给我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促使我在文学之路上不断进步和成长,也给了我底气和勇气。为《漯河日报》副刊写了三年后,我开始向外投稿,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散文百家》《散文诗》《雨花》等各级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上千篇(首)。
《漯河日报》副刊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文学笔会、读书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文友,有些甚至成了至交。我们在文学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一起追梦。
到漯河二十多年,乡音早就改了,已经很少有人能听出我的外地口音。如今,我看报不用再去阅览室,《漯河日报》早就有了电子版,坐在电脑前或拿起手机就可以看到副刊上刊登的文章。曾喊我“蛮子孩儿”的大爷现在还好吗?我不会忘记在那间阅览室里与副刊的第一次相遇。
时隔近三十年,我的心里依然有四季分明的好山好水,化作笔下如诗如画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