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28日 星期

聚英文化合作社 唱出乡村好声音

聚英文化合作社社员在排练节目。


■文/本报记者 孙 震

图/本报记者 李宜书

“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伍云召我上了马鞍鞒……”1月26日,记者一走进舞阳县孟寨镇黑郭村,就听到铿锵的鼓声和悠扬的唱腔。这是孟寨镇聚英文化合作社正在排练豫剧《南阳关》,排练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

“聚英文化合作社在方圆几十里都有名气,演员水平高,节目接地气。我们每场演出都看,连排练都不错过。”村民郭留存说。“以前农闲时大家打牌、聊家常打发时间,现在弹曲唱戏,感觉很有意义。”聚英文化合作社社员冯胜利说,村子里中老年人居多,平常娱乐活动匮乏,如今有了文化合作社,演出一场接一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给广大戏迷和文艺爱好者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聚英文化合作社成立6年来始终不变的宗旨。”孟寨镇聚英文化合作社社长郭继英告诉记者。郭继英和丈夫许小伟以前在外地经商,2014年回到舞阳。2018年,郭继英当选孟寨镇黑郭村村干部兼宗教协理员。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郭继英开展了“快乐星期天戏迷大联欢”活动,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戏迷、文艺爱好者参与。看着队伍一天天壮大,郭继英萌生了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念头。

在孟寨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2018年,聚英文化合作社成立。郭继英自筹资金8万多元,建起了舞台、排练厅,购置了办公用品、音箱等设备。合作社吸引大批退休专业人才加入,对爱好文艺的群众、戏迷进行技能训练等。郭继英还邀请县里其他艺术团队加入合作社,优秀演员合作共用,同业培优,提升表演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文艺人才加入进来。

过去村民看戏难,现在舞台搭在家门口,想看戏就有戏看。有些村民从“观众”成为“主角”,主动找辅导老师学习基础戏曲知识和传统经典唱段,学演一些社员自编、自导的贴近农村与农民生活的现代戏。如今,聚英文化合作社已经拥有注册社员60名,实际参与者上百人。

该合作社还通过表演和培训,将公益性文艺演出和商业演出有机结合起来,近三年为村民公益演出300多场,参加商演活动的收入用于合作社道具购置和社员排练时的生活费用。

“商演订单很多,都已经排到了2024年5月。他们都相中了我们自编自演的小品、小戏、快板等节目。”在郭继英看来,合作社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创作团队,现有专业编剧两名、业余编剧三名、作曲者两名。

郭继英自己也是受益者之一。从2020年起,她开始创作小品、戏曲等。她创作的戏曲小品《革命家史》《疫情之后》分获庆祝建党100周年漯河市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三等奖,《红船颂》获漯河市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故乡的马子河》获省文化馆征文活动三等奖,《责任》《陌生电话》均获市文化馆剧本征集活动三等奖。聚英文化合作社创作的戏曲小品《遗嘱》获漯河市群星奖一等奖,小品《找柴禾》、戏歌《老家》分获漯河市“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前不久,聚英文化合作社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郭继英说,合作社成立6年来,面对困难时,她也曾萌生退意,是大家的支持、鼓励感动着她,让她坚持下来。

“知名剧作家余飞经常指导我们进行剧本创作;副社长兼首席板胡冯玉兴每次演出或排练都是最早来、最晚走;副社长杜耀武平时工作繁忙,但一说创作曲子,二话不说加班加点完成;焦爱红作为合作社的台柱子,有次演出时她发着高烧坚持到结束;还有我丈夫许小伟,从当初的不理解到现在成为我的得力助手……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动。”郭继英哽咽着说。

“我会坚守初心,和社员一起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接地气的作品来,推动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发展繁荣,唱出乡村好声音。”郭继英告诉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