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是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是中国古代工匠在铸造铁器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铁花”是勇敢与浪漫交织的民间绝活——艺人们用木板将滚烫的铁水打向空中,金花四溅,流光溢彩,宛若一场缤纷的“铁花雨”。
唐宋时期,铁炊具普及率大大提升,随之诞生的“小炉匠”大量出现,为打铁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触发了人们的灵感,于是就诞生了这种神奇壮观的民间绝活。
打铁花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明代,炼铁行业飞速发展。铁匠为了庆祝丰收、祈求平安,运用铁水创造出璀璨的火花效果。遇到庆典,人们会请铁花工匠表演打铁花。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当地群众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希望生意红火,增祥瑞、保平安。
明清时期,诗人诗作或民谣中开始出现关于打铁花的记载。清初钱塘人朱樟任泽州知府时曾写下36行长诗《铁花行》记录自己在泽州看打铁花的情景。清代诗人延君寿在诗作《打铁花行》中写道:“并州产铁人所知,吾州产铁贱如泥,巨炉炽炭镕铁汁,打铁铁花飞红霓。”就是当时铁业生产及打铁花活动的真实写照。
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1600℃的铁水打造出一场场视觉盛宴、一道道惊险与美妙并存的奇观。当焰火在黑夜点燃,千树繁花,寸寸明灭,化作声声祝福。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