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2月5日 星期

回家的车


■张一曼

“刚出漯河?好,快到村口时我再给你打电话。你爸正做饭呢……”

“你不要管我了。下车没几步路,不用接……”

这是我乘坐的一辆从市区开往乡镇的公共汽车,我习惯叫它票车。这样固执地称呼它,是因为它让我觉得记忆中的票车从二十世纪开到了今天。

十几岁的时候,我离家去市里上学,开始了乘坐票车的经历。离家是不舍的,又带着家人的期待和牵挂,总觉得背着沉重的负担。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回家那一程,尤其是放寒假回家过年时。约同学一起去汽车站,上车买票,找好位子坐下,静等发车。票车一出市区,随着道路两旁的树不断后移,寒意也浓重起来。无遮无拦的乡村,冬天明显比市区冷得多,但没有关系,反正要回家了。

那时,乡下几乎没有私家车,乘坐票车的人多。很多时候是没座位的,一路上都站着,挤挤扛扛。每一位上车的人无不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包里装着自己的家当,还有要捎给家里人的新鲜玩意儿。没有座位的时候,也会有好心的大爷让出塞满了衣物的编织袋说:“坐吧闺女,里面的东西不要紧。”坐在大爷身旁鼓鼓囊囊的编织袋上,我想到的是和谐。

每到一个村口都会有乘客下车。票车走走停停,回家的路就显得格外颠簸、漫长。因为要回家,所以无论漫长还是颠簸,心中都始终坚信:到家就好了。可不是吗?家里有提前备好的饭菜和烧得红通通的煤炉,足以驱走满身的风霜。

许是因为年岁渐长的缘故,我很是怀念乘坐票车的经历,所以每隔一段时日都要去坐上一次,尤其是年前的这段日子。在某一天的站台,等票车从远处驶来,上车问过票价,扫码付钱,找位子坐下,关了手机,开始听车上人的谈话。满满一车回乡的乘客,总有谁和谁是一个村的或是一个乡镇的,遇着了就要打招呼,然后聊得热火朝天。乡亲们之间似乎是没有隐私的,给他们半个小时就能知晓彼此的亲戚关系和人生过往。更有聊着聊着发现竟还沾点儿亲、带点儿故的,大腿一拍,唏嘘不已,继而开怀大笑。也有聊起了某村的某人,旁边的乘客一听也认识的,随机接茬加入。聊到最后,提及的人越来越多,发现彼此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有了交集。待他们“认了亲”,买票时又是一番推让,都要争着把对方的票钱付了,觉得只有那样才能表明彼此关系的牢靠。一车去往相同方向的乘客在一辆票车上相遇,准确说是因为票车相聚在了一起,多么神奇和美好!我就爱听他们说话,透过他们无遮无拦的言谈去感受生命的鲜活和真实。

乘客中也不乏青春的身影,那是离家的学子和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安静、矜持、有礼貌。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他们都是青春的代名词——带回家的是新鲜的气息,把家乡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票车从我记忆中的年代驶到今天,不曾丢下每一个回乡的人。从市区到乡镇的公路上,两点一线,票车从不缺席。穿过一排一排绿了黄、黄了落叶的树,经过一个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路口,票车一趟一趟往返,安顿着每一位乘客的思乡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