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2月19日 星期

听相声 过大年


■本报记者 孙 震

春节期间,听相声成为很多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选择。2月16日,记者在河上街清河相声社看到,剧场内座无虚席,笑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一位喜爱曲艺的观众说,能听到这么地道的相声不虚此行,同时剧场里热闹欢乐的氛围也让他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今年特别火。不仅本地人喜欢,还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清河相声社班主张科举介绍,从2月7日癸卯年岁末封箱,到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开箱,场场爆满。这是清河相声社有史以来没有过的。

今年,很多外地游客也走进了清河相声社,感受独特的年味。“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曾多次为清河相声社编写剧本的张盼盼认为,创作曲艺作品尤其是在剧场里演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地气。只有观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经历过的事,才能引起共鸣。在剧场里说相声既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还能让观众融入现场的表演,是一种很奇妙的快乐体验。

就拿清河相声社在市人民会堂的癸卯年岁末封箱演出来说,压轴演出的群口相声《我是推荐官》首次在漯河市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时,就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一部融入贾湖文化、许慎文化、商埠文化、食品文化,具有地域特色,推介漯河的作品,让人感到亲切。

挖掘、整理、创新传统相声段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传统相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很多演员觉得很可惜。怎么办?就得重新编改,变成能让观众听得懂的作品。”张科举介绍,清河相声社专门成立了创作小组,不仅有演员,还敞开大门邀请曲艺爱好者参与,每月有两次集体创作研讨,集思广益把传统相声改编得更符合时代特点。

为了让演员沉淀下来,多钻研创作、打磨技艺,张科举定期组织演员一起学习。每周有固定的听读时间,每人都要读一本书,然后一起听一部相声作品,再谈一些感受。通过阅读曲艺、历史、民俗等方面的书籍,观摩相声名家作品,大家不仅积累了知识,还激发了创作灵感。

“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是我们的初心。清河相声社成立至今,每年近300多场相声专场演出。从单一相声演出发展到如今有相声剧、喜剧小品、话剧、网剧、电影、直播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视频在多家视频网站保持较高点击量。一路走来,离不开漯河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沙澧大地发扬光大。”张科举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