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裴城美裴城美裴城美又美,千年的历史人陶醉。洄曲水流急呀,鱼儿水上飞,响水桥上万马奔,商人川不息,石桥流水哗啦啦啦啦,传去远八里……”2月15日上午,悠扬的歌声从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文化合作社传出,有人在练习歌曲,有人在排练舞蹈,有人在打乒乓球……大家沉浸在文化生活带来的欢乐中,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裴城村中心区域的古韵楼是一座清代古戏楼旧址,上面悬挂的裴城村文化大院的牌匾格外醒目。2021年2月,在郾城区文化旅游局和裴城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郾城区第一个文化合作社——裴城村文化合作社成立。古戏楼及其后面的大院成为村文化合作社的活动基地。该村退休返乡教师杨合兴担任文化合作社社长,带领热爱文艺的群众发展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裴城村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原名洄曲,因唐朝名相裴度曾驻村而改名。”在杨合兴看来,裴城村历史文化厚重,自古商业繁盛。村里有裴城遗址、裴晋公祠碑等,有郾城八景之一的裴城夜雨,有建于北宋时期的洄河桥,有以彭家高楼院、贺家大院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院落群。裴城村先后被评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中国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历史名村、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同时,裴城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以苏进故居、中共沙北县委旧址、苏进红军小学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
裴城村文化合作社成立后如何发展?“依托本地资源,充分结合裴城村的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创办有特色的文化合作社。”杨合兴说,村文化合作社以千年古村落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元素为依托,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将村内文化资源整合,成立古韵新曲艺术团、时代新风中青年舞蹈队、夕阳红军歌舞蹈队、老石家唢呐世家、徐大菊曲艺快板队、田古东舞狮队等11个分社,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文化活动。每周的百姓大舞台、周末百姓乐和周末街坊邻居戏剧影院为村民搭建了一个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百姓乐的文化舞台,已成为十里八村竞相效仿、参与的文化惠民品牌。
杨合兴依据自身爱好和特长,写村歌、编剧本、排大戏……自编自演自导现代大型戏剧《将军情》《将军缘》《洄河儿女》《厚养薄葬》、曲艺作品《共创漯河艳阳天》《自从有了文化合作社》《坚持》《转折》《裴城美》等。三年来,他和艺术团成员巡演100多场,观看人数达10万余人。同时,杨合兴还依托苏进故居、中共沙北县委旧址、苏进红军小学等裴城村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写了16万字的接待讲解材料,每天义务讲解。2021年6月以来,他累计接待、讲解500余场,其中最多一天接待9个团队700多人。
杨合兴的努力,村民看在眼里。在他带领下,裴城村文化合作社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薛明合是裴城村的一名戏曲爱好者,后参加裴城村合作社,成为乐队指导。在他看来,乡村文化合作社不仅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原先,大家闲了不是玩手机、唠家常,就是聚在一起打牌。”薛明合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合作社,大家就经常去看排练、演出,有时还参加表演,不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邻里和谐。
“我们的节目也在不断丰富,商演的场次越来越多。”杨合兴说,根据村庄的风土人情,结合农村生活中的原型人物故事,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洄河岸边是我家》《母亲后传厚养薄葬》等大型现代戏剧在全市各乡镇、社区、婚庆现场等进行商业演出70多场,年收入8万元。
裴城村文化合作社还注重挖掘非遗项目。双人独杆轿、八大碗、老石家唢呐世家、高秆菠菜菜馍、秤钩豆腐、洄宾烧烤和穿羊肠线治胃病这7项分别入选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成立三年来,裴城村文化合作社创作的多部作品在省、市获奖。《将军情》被评为2021年度市级文艺精品,双人独杆轿获2022年漯河市民间艺术大赛最佳人气奖,《裴城美》获评2021年度漯河市“五个一工程”精品扶持项目和2022年河南省“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唱响村歌”最佳作品及主创奖。
裴城村文化合作社先后被评为2021年郾城区先进文化合作社、2022年市十大示范文化合作社、2023年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
杨合兴表示,裴城村文化合作社将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品位,满足更多群众需求,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