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在制作区,伴随着缝纫机发出的声响,数十名工人脚踩踏板,手持布块,飞针走线;在裁剪区,工人们拿着模板,准确定位后用剪刀熟练地进行裁剪;在包装区,工人们将制作好的衣服一一熨平,打包成捆……
3月4日,记者走进漯河市昊铭服饰有限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目之所及皆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我们正月初九就开工了。刚过完年,大家干劲十足。”该公司负责人、39岁的张爽说。
漯河市昊铭服饰有限公司位于郾城区裴城镇苏侯村。公司从最初的两名员工、几十平方米厂房发展到如今拥有90名员工、2000多平方米厂房,是张爽想不到的。
“我们的员工95%为女性,大多数是留守妇女。我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实行灵活工作制度,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张爽说。
2006年以前,张爽和爱人王孟浩在南方打工,张爽从事物流行业,王孟浩从事服装行业。2006年,由于要照顾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张爽回到裴城镇。
“我发现村里很多妇女跟我一样,忙完家务后闲着没事干,不是闲聊就是打牌。”张爽说,忙活惯了的她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萌生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想法。2006年,王孟浩也回到家乡,夫妇俩开始了创业之旅。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王孟浩熟悉的行业——服装加工。创业之初,王孟浩负责设计和技术工作,张爽的公公骑着三轮车销售他们手工制作的羽绒服,张爽则在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把控生产质量。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家人忙活一番却欠了十多万元的债务。”张爽说,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们果断转型,进军电商领域。王孟浩前往东莞寻求商机,张爽留在家中负责生产并在电商平台销售服装,产品也由羽绒服扩展到短袖、衬衣、裤子等。
近年来,张爽夫妇扩建了厂房,升级了设备,并将目光转向外贸市场。
“外贸市场打开后,生意不错,我们又扩大了生产规模。没想到,前几年遭遇疫情,货无法交付、资金困难。这个时候,有几名员工竟然拿出自己的积蓄,让我用来发工资。”张爽说,看着员工们满怀期待的目光,她抵押了漯河市区的住房,咬牙渡过了难关。
疫情过后,公司逐渐恢复了活力,陆续接到不少订单。
“我们家有3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5岁。我在家带孩子出不了远门,来这儿干活每个月收入3000多块钱,足够家里的日常开销。更重要的是,这里工作时间自由,每天可以送完孩子再过来,家里有事情我随时能回去,挣钱带娃两不误。”公司员工、附近村民陈佳美说。
“真是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地挣钱。张爽特别好,手把手教我裁剪。有啥不懂的地方问她,她从不嫌烦,总是细心地教俺。”今年70岁的杨芬荣说,她身体好,上班不累,每月能挣两三千块钱,很知足。
除了留守妇女,张爽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我把他们教会,他们就掌握了一项技能,能有一份稳定收入,能养活自己,增强生活的信心。”张爽说。
如今,张爽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由于产品质量好,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多,现在买家一般需要提前两三个月打电话预订。”张爽满怀憧憬地说,她要将公司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