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平坦宽阔的道路、美丽整洁的村庄、生机盎然的花草、笑容满面的村民……3月7日,记者走进源汇区大刘镇大陈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大陈村不仅风景美,还是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曾是明朝风宪官陈玑的故乡,被称为‘风宪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陈玑墓就坐落于此。”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朱振华告诉记者,陈玑注重对后代的教育,传承优良家风。陈氏族人根据他的事迹编写了《风宪里陈氏族训》,从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女等多方面对族人的言行予以规范,形成了风宪里家风文化。
大陈村在明清两代有80余人为官,清光绪年间出了叔侄两进士。陈伟勋,光绪十八年进士,因兴办教育、发展实业、整顿吏治深受百姓爱戴。在他任职的州县,百姓纷纷为他立碑建祠。其侄陈金台,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户部四川司、陕西司主事以及安徽滁州知州。他勤政爱民,在任上正本清源、革除积弊。滁州百姓称其为“贤刺史,不可多得”。辛亥革命后,陈金台从滁州返回郾城,致力教育事业,创办郾城第一所女子小学,使女子同男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
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大陈村村民感到骄傲和自豪。近年来,大陈村通过整合陈氏家训、陈氏家族发展史等,形成了以廉政文化、家风文化、孝贤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该村把发展文化合作社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效果,文体设施日趋完善,文艺活动精彩纷呈,文化队伍不断壮大,走出了一条彰显历史人文风貌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陈村党支部副书记、大陈村文化合作社社长陈艳超介绍,村内建有公共文化服务中心230余平方米、文化广场1100余平方米、文化游园3处,绘有民俗村画40余幅。文化合作社现有注册社员200余人,组建了戏曲表演、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诵读推广、非遗传承、书画艺术6支文艺团队,成立以来开展各类文艺活动200余场。
在村文化广场,村民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散步,有的三五成群在聊天,还有的踩着音乐节拍跳起欢快的广场舞……
“村里的广场改造后,打篮球、跳广场舞的村民越来越多,不仅锻炼了身体,精神面貌也好了。我们这支广场舞队伍还参赛拿过奖呢。”正在排练广场舞的合作社社员张伦高兴地说。
“我们合作社的节目上过两次‘村晚’。”陈艳超说,2023年6月29日晚,村文化广场上百名儿童诵读清廉家训的场景通过“大地欢歌 幸福漯河 ”全国“夏季村晚”舞台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同年12月29日,“大地欢歌 幸福漯河”“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该村文化广场举行。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精彩纷呈,展示了本地特色乡土文化。
大陈村文化合作社的铜器表演、舞龙舞狮、河南曲剧等节目同样深受群众喜爱,多次在全区民间艺术大赛中名列前茅。
“村里有了文化合作社以后举办了很多活动,现在俺不出家门就有节目看!”村民说。
“曾经的河南省私立崇义中学就建在我们村东寨门内……”文化合作社社员、退休教师陈珍永在清风堂向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
“在乡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建设了清风堂,每年承接党员群众参观6000余人次。”陈珍永说,每当讲起大陈村的历史以及走出去的名人,他都很自豪。参加合作社后,他自告奋勇到清风堂工作,既是专职管理员、义务讲解员,又是保安、保洁员。村里人打趣地说:“这‘老小伙子’一肩挑四职。”
“希望更多人能来清风堂参观学习。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做好服务。”陈珍永说。
走进漯河梨园布景社,一幅幅精美的舞台布景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个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漯河传统美术项目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第四代传承人陈建刚是大陈村文化合作社的非遗传承人。
据了解,该村文化合作社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引领作用,建立大陈村书画院和布景画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农民文化艺术节、寻找“村宝”、义写义画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精神风貌。
文化的日益振兴让大陈村焕发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蓬勃生机。该村先后获评省级文明村、市景区化美丽乡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五好党支部、市文化示范村等。大陈村文化合作社也被评为2023年河南省示范性文化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