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震
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爆,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年轻人爱上的不仅是夜校提供的学习内容,还有它背后的文化场景、精神空间。夜校应如何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怎样做才能辐射更广、影响更远?
夜校的形式要丰富。市民艺术夜校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追求的实体空间,其文化应取之于民、用之与民。我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要充分依托省、市级非遗展示传习示范馆以及民间自办的书院、工作室、创客空间等,让各类主体都能成为艺术课程多样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使丰富的城市资源转化为能为群众所用的美育资源。
夜校的门槛要低。市民艺术夜校想要跨越“小而美”,不仅需要市民的参与,还需要市场的培育。眼下,市民艺术夜校已由“窗口”变为“风口”。要在充分结合本地艺术特色、整合好各类资源、管理好场地人员的基础上,保证现有课程水准与质量,不断注入新的资源。
市民艺术夜校重在“夜”,而非“校”。它不是纪律严明的学校,而是一个供人们自我成长、相互疗愈的共创空间。社会化运营的培训机构和公立机构的夜校有着不同的内驱力和发展路径,但着眼未来、共创共建仍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夜校的大门要敞开。如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依靠夜校进行学习。市民艺术夜校火爆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府应做好“搭台”工作,不仅辐射城市,还要让乡村等更大范围内的群众主体都能够“台下听戏、登台唱戏”。如针对农村妇女群体开办“巾帼夜校”,将理论宣讲、文化下乡、志愿服务等融入其中,整合教育、工会等各方资源,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形式,推动艺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让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更多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