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胜 王晨龙
漯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笔者查阅明清时期的县志,从中梳理出丰富多彩的漯河古代节日饮食习俗。
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明清时期,郾城、临颍、舞阳的各个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在节日饮食习俗方面大致相同。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正月初一“具牲醴于庭,拜祖先,亲朋交贺,数日乃止”。
正月“立春日”,郾城县有“咬萝卜,谓之‘咬春’”的习俗。临颍县的习俗则是“啖春饼、五辛(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笔者注),为供具,曰‘咬春’”。舞阳县的习俗是“设春宴,啖春饼,咀莱菔(萝卜——笔者注),竞看春牛,以芒神占岁旱涝,人苦乐”。
元宵节,郾城县的民众“‘上元’张灯,放烟火,士民以类饮酒,歌舞达旦,谓之‘闹元宵’”。临颍县“通衢燃灯。越日,相续于道,曰‘走百病’”。舞阳县“上元举乡饮,理灯市放炮火,家煮米茶,祭神笙歌欢呼彻夜,名曰闹元宵。次日走桥,名曰走不病”。
端午节,郾城县的民众“食角黍(粽子——笔者注),饮雄黄或菖蒲酒”,“父母以巾、扇等物送女家,谓之‘追节’”。临颍县“啖角黍,贴门符,缚艾虎,系百岁索,饮雄黄、菖蒲酒”,“是日,女氏有夏衣、酒礼往婿家,曰追节”。舞阳县“装纸船,禳瘟,悬艾、竖符,饮雄黄酒,食角黍,衔蟾墨,采百药,追节会宴”。
六月初六,“曝书,晒衣,至伏日,造曲酿酱”。
八月十五中秋节,郾城县的民众“至夜列瓜果、酒、饼,士民以类聚,名‘圆月’”。临颍县的民众“以瓜果拜月,供大蒸饼以象月形,为‘赏月会’”。舞阳县的民众“具瓜、果、饼、茗,祀月,聚饮玩赏”。
九月初九重阳节,郾城县的民众“饮菊花酒”。临颍县的民众“制花糕,赏菊登高,饮茱萸酒。是日,女氏具糕菊礼往婿家,亦曰追节”。舞阳县的民众“登高,饮茱萸酒,赏菊”。
十月初一寒衣节,郾城县的民众“墓祭,制樯为男女衣,谓之‘送寒衣’”。临颍县的民众“祭墓,剪纸为衣焚于墓,曰‘送寒衣’。是月酿酒、治牲、合乐、击鼓、报赛土神。又有卧滚会,饮食醉饱,日昃乃罢”。舞阳县的民众不仅“祭墓,焚‘寒衣’”,而且“家烹油饼,犒农人”。
冬至,郾城县的民众“诸拜贺礼俱无,惟民间俱食情饳,亦名‘扁食’(饺子——笔者注)”。临颍县的民众“祀先,交贺若‘元旦’仪”。舞阳县的民众“食馄饨,拜谒贺节,略如‘元旦’仪”。
腊八节,郾城县的民众“以粟米杂枣、栗、核桃、柿饼为粥,谓之‘腊八粥’。是日作酒曰‘腊脚酒’,醋曰‘腊脚醋’”。临颍县的民众“煮杂豆粥”。舞阳县的民众“食‘腊粥’,小儿剃头”。
腊月二十三,“祀灶神,次日扫舍宇。除夕多嫁娶,易门神、桃符、春帖,悬长钱爆竹,饮酒辞岁。村落门多挂葫芦、炭箸。遂围炉守岁,焚避瘟丹,五更燃烛、迎神、祀祖先灶”。
作者单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