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朱 红
说起读书,冯艳平说她要感谢的是孩子。以前她读书全凭爱好,可以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成为妈妈那天起,她就开始阅读养育幼儿方面的书籍。“如果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就和他一起读书。”近日,冯艳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冯艳平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2018年以来,她每年阅读的书籍都在60本左右,起初大多读的是文学类书籍。她喜欢的作家有张爱玲、迟子建、大冰、东野圭吾、克莱儿·麦克福尔……那时她总感觉很多书读过之后收获不大。困惑、反思后,她觉得走得快不如走得稳,于是放慢了脚步。“读书就像用竹篮子打水,看似没有打回一滴水,竹篮子却在一次次打水中被洗得干干净净……”一天,她在读到这句话时,突然醍醐灌顶。她认为读书就是在涤荡自己的灵魂。这也是她在读书路上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
班里的孩子跟着她也没少读书。课堂上,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她总忍不住分享一些好的文章。带领学生诵读小说时,读到精彩之处,她故意戛然而止,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猜测故事的结局。家人也在她的带动下读起书来——后来,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她唯一的要求是家中必须装两个大书架。
随着龙凤胎儿女的慢慢长大,周末她总带孩子到书店读书。陪伴孩子的同时,冯艳平也有计划地阅读。孩子马上就要进入青春期了,她开始大量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幸福从接纳开始》《我的情绪我做主》《爱的五种语言》等。她说:“读书学习最先受益的是自己。”通过读书,她学到了很多沟通技巧,最重要的是幸福感增强了。读书让她多了平静与包容、接纳和幸福。
曾有人问她:“孩子要上初中了,你是怎么做到不焦虑的?”她说:“每晚睡前读会儿书就可以了。”心情好的时候,坐在阳台上读书能让她快乐一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学习古人的智慧沉浸书海,书中的情节会吸引她、感情会打动她,一切都烟消云散,归于平静。
冯艳平说,一次,儿子生气的时候无处发泄,便随手拿起沙发上的一本书开始读,不一会儿竟哈哈大笑起来。后来儿子幽默地说:“书是灭火器,能灭掉心中的怒火,让我快乐起来。”
“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生活如此,读书也是这样。冯艳平说,明白了这个道理,读书也就变得很有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