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文
最近读了南豫见的长篇历史小说《包青天》,耳目一新。
南豫见是个高产作家。他以前的作品大都是对近现代进行深刻反思。他在古稀之年突然推出一部笔触新颖的通俗历史小说,确有“吐作春风百种花,吹散濒湖数峰雪”之雅境!
该小说成功塑造了包拯铁面无私、爱民如子、大义凛然的形象。从书中可以看出南豫见对创作艺术规律了如指掌,其在动笔之前已经意在笔先。据我了解,他为了收集创作素材,几乎看遍了有关包拯的作品和历史资料,深刻地挖掘了包拯所处的历史背景,又探讨了小说的立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谋篇布局,不因袭他人之足迹而独辟蹊径,让包拯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他每天都与史料为伴。在包拯资料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他并未着急下笔,而是反复研究了多年:为什么那个时代能出现这样清明廉洁的人物?如何将包拯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当厚重的历史与社会现实发生交融和碰撞时,他由此生发了艺术构思,遂“激动不已、猛扑上去,紧紧抱住一个鲜活的形象不放”。于是,一位崭新的包青天向我们缓缓走来。
清代文学评论家袁枚曾指出:“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南豫见的这部历史长篇小说足以证明他驾驭史学的深厚功底。
读此书时,我先粗读一遍,再细细品味琢磨,每次都有不同收获。此外,我还认真研究了《包青天》的写作方法、人物塑造和创作技巧,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包青天》具有影视剧改编潜质,笔者建议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更好地塑造包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