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漯河医专三附院副院长杨常青说,医院2021年被批准为漯河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后,已累计接收见习人员80人。就业见习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医院短期用人紧张状况,拓展了大学生就业空间,有效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人社部门指导下,经过3年的探索完善,该院见习生的培养管理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流程:按照专业分类建立见习人员档案,每月进行院、科两级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见习生活费挂钩,同时精心指导他们参加有关资格考试。在保证见习效果的同时,每年都有优秀见习生通过招考留院工作。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青年就业见习基地30余个,其中年初以来已募集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800余个。
精准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
近日,记者在市图书馆见到了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张驰。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每天整理图书、为读者提供服务,我很快乐,同时也提升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由于特殊原因,他大学毕业后没出去工作,一度比较焦虑。
市图书馆馆长马玲说:“我们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采取多项措施让他们在这里锻炼,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
朱一帆和彭月娇是市民之家税务窗口的2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从上岗之初的业务“小白”,到目前能熟练引导客户办理业务的骨干,他们说:“除参加日常的业务培训学习外,单位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资料和场地,指导我们加强学习,为更好就业夯实基础。”国家税务总局漯河市第二税务分局副局长黄晓君告诉记者,他们针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制订了培训计划,最大程度为他们提供便利,近两年陆续有6名困难高校毕业生考上了新的心仪岗位。
据介绍,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公益性岗位累计精准帮扶155名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岗。
公益性岗位助力困难群体就业
6月19日,记者见到了在市人民公园修剪花木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梁三军。52岁的他表示:“在这里工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园林绿化技能,退出公益性岗位后可以找一些相关工作。”
市园林绿化养护中心人民公园副主任李昆鹏说,2018年至今,随着公园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同时考虑到大龄人员的就业需求,在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持续开发公益性岗位,每年提供约20个公益岗位,满足了日常绿化管理的需要。
今年48岁的党冬丽原来所在企业破产,目前在市图书馆综合服务公益岗位工作。她做事认真细致,服务耐心周到。“能为市民提供服务,我觉得很有意义。”她说。
我市人社部门聚焦困难群体就业,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加强对大龄、残疾、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力争就业困难人员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单位“双满意”。
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规模2600余个,其中年初以来新开发岗位313个。
特色招聘满足劳动者多元需求
今年以来,人社部门组织开展送岗位到车站、送岗位下乡、人才夜市、校园专场等招聘推介活动持续不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市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样化就业需求,他们创新推出“招聘跟着人流走”系列举措,把招聘会开到返乡务工人员、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中,促进不同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目前,市人社局直接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0余场,服务用人单位2100余家次,服务各类求职人员4.7万余人次。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江涛表示,全市人社系统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凝聚各方力量,释放“就业、创业、产业”三业联动效应,办好“10+N”特色招聘,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